【内容提要】 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和外高加索因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价值受到美国的青睐。为全面控制这一战略要地,十几年来,美国势力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对该地区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而随着美国国内外,特别是以中亚和外高加索为圆心的地缘政治空间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先后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加重一些地缘政治的分量。目前,一个在美国主导下的地缘政治多元化的局面正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出现,但美俄在中亚的军事对峙、在外高加索的激烈争夺将不可避免地恶化地区的安全环境,和平与稳定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 俄罗斯 美国 中亚和外高加索 地缘政治
【作者简介】 胡尚哲,1963年生,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生。(兰州 730000);高永久,1964年生,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天津 300071)
1991年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南部边界出现了8个大小不等的独立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这8个新独立的国家加上阿富汗,构成了当代世界政治地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1]。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连接中亚和外高加索的里海周围又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所以从脱离苏联控制的那天起,这里便成了周边和世界主要大国为谋求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优势而激烈争夺的目标,加之政治体制的急剧变革和民族、宗教矛盾引发新独立国家政局动荡,中亚和外高加索成了名副其实的热点地区,以至于美国地缘战略学家兹·布热津斯基把它称为“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综观十几年来中亚和外高加索形势的变化后可以看到,虽然参与地缘政治争夺的国家和势力 很多,各方都使出了看家本领,但到头来,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国家间关系和各国内政外交影响最大的,除俄罗斯之外,只有美国。不仅如此,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显示,美国的影响大有超过俄罗斯之势。特别是2001年10月以后,美国军事基地和美国军队以反恐为名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的正式登陆,使地区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明显有利于美国的变化;而“颜色革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取得胜利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反对派势力的不断壮大则清楚地表明,美国并未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对俄优势,它要通过改变上述国家政治进程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已有的地缘战略优势。
一 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价值
美国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家,它积极参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角逐,是因为这个地区对美国具有战略价值。这种战略价值,一来自中亚和外高加索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来自里海地区战略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以及能源输送管道走向所具有的地缘政治功能。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讲,中亚和外高加索其实位于亚洲的西南部,外高加索本身还是欧亚两洲的分界线。由于中亚和外高加索属于欧亚大陆上陆路交通最便捷的十字路口,里海西岸的外高加 索还是欧洲通往亚洲的重要门户之一,所以在历史上,它们曾经是东西方贸易通道上的中继站,与著名的丝绸之路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充当过军事征服途中的集结点,使蒙古大军得以借此跳板,北取欧洲,西向阿拉伯,南下印度洋;为了争夺对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控制权,英俄两个帝国的军队在这里玩了一场世纪“大游戏”。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欧亚大陆帝国疆界的不断变迁,中亚和外高加索不仅保持了欧亚大陆交通枢纽的独特地位,而且成了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土耳其等6个国家组成的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地缘政治舞台的中间地带,并因此获得了包括十分看重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生活的时代在内的以往任何时期都不曾有过的地缘战略价值。从地缘战略学的角度讲,任何一个具有称霸欧亚大陆野心的强国,只要据此一点,即可达到如下多重战略目的:向北遏制俄罗斯;向东挟制中国;向南威慑伊朗、控制印巴;向西南经中东控制红海和地中海,扼欧、亚、非三洲交通的咽喉;向西经黑海直抵欧洲。早在冷战时代,在美国为了遏制当时的主要敌人苏联而对欧亚大陆3个周边地区排兵布阵的时候,美国的战略家们就十分重视这块被称为俄罗斯“软腹部”的地区。如今,美国要巩固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防止其他大国(主要是俄罗斯和中国)崛起,称霸全球,这样一个“战略支点”当然就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缘战略价值。
中亚和外高加索不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还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聚宝盆”。这里有储量丰富的铜、铝、铅、锌、铁、钨、铀、锑、汞和黄金等各种黑色、有色和稀有金属,有钾盐、硫酸钡和磷钙土等非金属,也有世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以石油、天然气为例,据美国国务院2001年前公布的资料,里海地区(包括里海大陆架和哈、土、乌、阿4国)的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分别达到1 607亿桶和17.3万亿立方米[2]。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里海地区也完全能够确保每天向国际市场提供300万~500万桶石油,相当于国际市场需求的3%~5%[3]。因此,有人将里海地区称为“第二个波斯湾”。在当今世界能源储量日渐减少,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严峻形势下,如此巨大的能源开发潜力,对能源需求强烈的世界各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此外,在如今能源领域的竞争导致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化的情况下,里海地区能源的外运早已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政治意义已远远超过了经济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在这一地区运营的能源运输管道,几乎都在俄罗斯和伊朗的控制之下,俄伊两国不仅享有其中的经济利益,而且借此掌握着影响本地区新独立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战略主动权。美国人意识到了俄国人利用这些管道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新独立国家的经济命脉、削弱其独立地位、从而在本地区恢复往日帝国影响力的企图,所以在克林顿当政时期就开始积极插手里海能源外运新通道的建设。以牟利为目的的跨国石油公司均主张继续通过苏联时期铺设的管道经黑海沿岸的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港口运送石油,而在其运力饱和之后,可以考虑铺设从里海沿岸穿越海底经伊朗至波斯湾的更为经济的输油管道,但美国政府极力反对,它力主铺设从巴库经第比利斯至杰伊汉的输油管道,以绕开俄罗斯和伊朗。尽管这条线路造价昂贵,经济上并不合算,但在美国人看来,它能够起到削弱俄罗斯和伊朗政治影响、帮助新独立国家巩固独立地位的地缘政治作用。
二 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及其演变
在美国势力进入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初期,即本地区8国宣布独立的初期,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就已经形成了。十几年来,随着美国国内外,特别是以中亚和外高加索为圆心的地缘政治空间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这一战略先后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调整,每一次调整都 加重一些地缘政治的分量。
(一)战略的形成
自1991年8月中亚和外高加索8国相继宣布独立后,美国随即与它们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外交关系建立的初期,美国在这个地区最为关注的是哈萨克斯坦的核武器和核材料问题,这可以从当时美哈关系的密切程度中得到佐证。早在1991年下半年,苏联尚未正式解体,美国便开始与阿拉木图当局秘密接触。1991年12月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美哈之间高层官员的往来便达到了异常频繁的程度。仅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为例。他3年中3次应邀访美,成为当时上述8国总统中获得此等重视的唯一一人。频繁的外交往来 自然解决了涉及双边关系的许多问题,然而无人不知,督促哈萨克斯坦尽快履行《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才是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与此同时,美国也关注8国巩固已经获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建立民主制度以及走市场经济道路等问题。为此,美国政府在1992年通过的《支持自由法案》的推动下,每年向这8国提供大量无偿的经济技术援助。这些援助对挽救8国濒临崩溃的经济以及稳定其政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美国势力对该地区的进一步渗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美国政府在该地区关注的第3个问题,是某些国家因民族和宗教矛盾导致的武装冲突和战争。
为了直接而有效地参与冲突调解的全过程,美国政府于1993年8月设立了负责此项工作的专职协调员,并在国务院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此外,在这一时期,美国与该地区的哈萨克斯坦和格鲁吉亚两国关系特别密切。1992~1994年,美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包括贸易、投资、科技合作、环保和自然资源保护合作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在内的大量协议。1992~1995财政年度,美国共向哈萨克斯坦提供了5.2 311亿美元的援助,占同期美国向中亚五国援助总额的42.8%[4]。特别是1994年2月签署的美哈《民主伙伴关系宪章》,更显示了双方“互谅、互信、互相尊重的牢固而长久的友好关系”非同一般;美国对格鲁吉亚更加关心。在阿布哈兹冲突升级、格鲁吉亚国内政局失衡的1993年,美国驻俄罗斯大使t.皮克林声称:“美国现在和将来都将站在格鲁吉亚领导人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一边……要让格鲁吉亚领导人相信,我们随时准备向他提供帮助。”[5]1993年7月,根据克林顿总统的指示,中央情报局甚至负责起了谢瓦尔德纳泽个人的安全问题。
美国政府的上述重点突出的外交活动表明,冷战后美国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已经形成。其主要战略目标,就是推动中亚无核区的建立,防止核扩散,确保美国的国家安全;通过经济和技术援助扩大美国在新独立国家的影响;全力支持新独立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6];推广民主制度,推动新独立国家向美式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转型;维护本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美国人把解决核问题定为战略的首要目标,把推广民主制度作为政治渗透的重要手段,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确保美国的安全历来为美国人所重视,促进海外民主一直以来都是美国干涉别国的工具,而在冷战后,它们又与“促进美国的繁荣”一起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追求的三大核心目标。美国人插手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战争的调解,并明显偏向亚美尼亚,主要是美国国内的亚美尼亚院外集团施压的结果。美国人拉近与哈萨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的关系,虽然实质上是在培养地缘战略“支点”,但表面上也有合适的理由:哈萨克斯坦是有核国家,而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是美国人的老朋友。唯有战略中缺少地缘经济意图这一点,有点耐人寻味,因为美国人早在1992年以前就已经盯上了中亚和外高加索的石油天然气资源[7]。不仅如此,以支持新独立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样的表述,有意识地模糊其实际上具有的针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意图,也不符合美国人的一贯风格。
美国人照顾俄国人的情绪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在苏联解体初期,美国人对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寄予了很大期望。俄罗斯领导人对内推行的激进经济改革和对外奉行的亲西方外交政策使美国人相信,俄罗斯正在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这一制度在俄罗斯的建立,不仅可以完全消除它对西方国家的威胁,而且最终能把它培养成为一个甘愿受美国支配的战略伙伴,这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之一。因此,对于俄罗斯的民主化进程,只能以照顾其利益的方式给予鼓励,而不应刺激它,迫使它走向反面。其二,美国在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和波黑冲突调解等许多重大世界和地区安全问题上需要俄罗斯的合作。
冷战结束以后,虽然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原东方阵营的多数国家都开始向西方靠拢,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模式也以前所未有之势向全球各地扩展,安全形势对美国而言似乎空前的好,但美国在战略核力量方面并没有占绝对优势;核扩散的危险随着苏联解体以及新独立国家政治局势的动荡和经济状况的恶化在增加;波黑冲突威胁着欧洲的稳定。为此,1990~1994年,美国加紧了与俄罗斯等有核的独联体国家在削减战略武器问题上的谈判,各方签署并逐步履行了一系列条约和协议;积极介入并逐渐主导了波黑冲 突问题的调解,达成了令美国满意的凯发总代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如果没有俄罗斯的合作,第一、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不可能如期签署,波黑冲突问题也不可能按美国人的意图解决。
(二)第一次调整
早在1992年,发生在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的民族冲突和内战,已经使俄罗斯政府开始重视独联体国家间在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以保证地区稳定的问题,并促成了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亚美尼亚5国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白俄罗斯于1993年加入)的签署。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南部伊斯兰国家通 过“经济合作组织”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渗透,使俄罗斯更清醒地认识到了独联体地区稳定对于俄罗斯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为此,俄罗斯外交部于1993年拟定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按照时任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的解释,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主要方针是在独联体内部调节和防止冲突、保护独联体的外部边界、进一步建立条约法律基础、解决军事和政治上的相互协作问题,在现有的经济联系形式和发展新形式的基础上建立互利经济合作,保证少数民族的权利”[8]。
虽然俄罗斯的政策更多的还是出于对生活在独联体各国的俄罗斯族居民权利被侵害的关切,但美国却从中读出了俄罗斯谋求恢复大国地位和重新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意图,而冷战后美国制定的长期保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不允许俄有重新“帝国化”的企图。因此,1994年1月,在对国会发表的咨文中,克林顿总统明确要求对俄罗斯于1993年制订的“军事学说”作限制性解释,对于俄军依据该学说在原苏联境内采取的军事行动,克林顿要求必须限定在这些军事行动所在的新独立国家同意、并严格遵守国际法准则的条件下。美国不能接受俄军为保护操俄语居民而在新独立国家进行的军事干涉[9]。同年2月,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也公开表示,美国“必须提防俄罗斯恢复冷战时期的政策”[10]。克林顿和克里斯托弗的讲话表明,美国对俄罗斯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转变,接下来便应该是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的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进行调整了。
其实,克林顿在讲话中已经点明了美国对其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将要做出的调整,那就是明确将削弱俄罗斯在新独立国家的影响作为美国在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目标之一。限制俄军在新独立国家的行动,就是减轻俄罗斯对新独立国家施加的压力,也就是削弱俄罗斯在新独立国家的影响,从而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独立和主权。在美国人看来,“美国的首要利益是帮助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保证全世界都能不受阻拦地在财政上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11]。只要新独立国家拥有真正的独立和主权,俄罗斯便不可能重新“帝国化”,只要能成功地阻止俄的“帝国化”,便可在实现其防止其他大国崛起的全球战略目标的道路上排除一个重要的障碍。
为落实对战略目标的调整,美国采取了各种措施。一面公开警告俄罗斯不要谋求在其边界以外建立“势力范围”,并要求它尊重其邻国的“独立”和“主权”;一面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展开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的全方位渗透。在政治上,继续推动地区各国的“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化”。增加与它们的政治接触,密切高层往来,培养它们的亲美倾向,借以抵消俄罗斯的影响力;在经济上,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两个渠道的作用,向这些国家渗透。在政府层面,针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经济上依然严重依赖外援的现实,在减少对俄罗斯财政援助的同时,加大对这些国家援助的力度,加深这些国家对美国的依赖。据统计,“1993年美国对独联体地区的援助中有60%是给予俄罗斯的,但是到了1997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15%”[12]。在民间层面,支持和鼓励美国公司以合资、独资和购买企业股份等形式在中亚投资,力图控制这些国家的主导产业。在军事上,利用这些国家因建军时间不长、防务能力薄弱不得不依赖俄罗斯的保护、同时又对俄罗斯的重新控制充满戒备的心理,见缝插针,于1994年3~10月,先后将除塔吉克斯坦(2002年加入)之外的所有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拉进了同年1月在北约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由于该“计划”附有和平伙伴国应按西方标准改造本国军队、向北约开放军事设施、公开国防预算的条款,所以美国将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吸收进来后,实际上就等于是从军事上敲开了通往俄罗斯“后院”的大门。1995年,美国又帮助哈、乌、吉3国组建了“中亚维和营”。从此,美国等北约国家的军事触角在“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和“联合军事演习”的掩护下成功地进入了中亚和外高加索。美国的战略意图在于,通过政治接触、经济援助和军事渗透培养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对俄的离心倾向和自主能力,从而阻止独联体一体化、实现该地区地缘政治多元化。事实表明,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不仅实现了对中亚和外高加索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快速渗透,而且成功地在一些独联体国家中打入了一个反俄的政治“楔子”,这就是1997年成立的“古阿姆”集团(本文将在稍后的部分介绍这个组织)。
(三)第二次调整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俄罗斯并未退缩,1995年发表了《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的战略方针》。1996~1997年,在这一方针指导下调整了对独联体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独联体国家之间的团结、加快政治、经济一体化步伐和提高联合防御能力的措施。俄罗斯的意图已经很明显,就是要建立由自己控制的独联体政治军事联盟,并以此抗衡北约扩张、维护势力范围和恢复大国地位。恰好在这一时期,西方石油公司在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所属的里海大陆架相继发现了一系列储量丰富的大油气田。这些油气田的发现不仅提高了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地缘政治地位,也使其地缘经济价值更加重要了。因此,从1996年开始,美国进一步提升了中亚和外高加索在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1996年10月21日,中亚研究所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高级国际学院的成立,就是美国更加重视中亚的证明。1997年3月27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伯杰明确把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列为美国特别关注的地区。
同年4月,美国国务院炮制了《里海地区能源发展报告》。7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在霍普金斯大学发表演讲。他认为,“解决冲突必须成为美国对该地区政策的首要任务,它既是能源开发的前提,又与能源开发同时进行”[13],把解决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冲突与能源开发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维护和增进美国在中亚地缘和能源两个层面的战略利益的任务。这些讲话和报告表明,美国对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又有了新的调整。美国已把中亚和外高加索看作一个统一的地缘政治整体,视为美国的势力范围;维护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安全与稳定、确保美国的能源利益已成为美国在该区新的战略目标之一。
对美国而言,把中亚和外高加索视为一个统一的地缘政治整体并维护其安全与稳定,既是实现其在该地区地缘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确保美国在这一地区的能源利益的需要。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讲,美国虽然在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实现地区地缘政治多元化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但远未能阻止俄罗斯重新“帝国化”的步伐。俄罗斯利用独联体这个政治组织不仅在经济上正逐步实现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的一体化,而且在军事上也正在恢复对它们的影响。
1996年独联体国防部长理事会会议在“独联体安全区地缘战略划分”问题上达成一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中亚和外高加索都是俄罗斯南部的重要屏障,它们在地缘战略上对俄罗斯起着同等重 要的作用,所以俄罗斯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要阻止俄罗斯重新“帝国化”,也必须将中亚和外高加索视为一个整体。从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能源利益的角度讲,环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自然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所属的陆地和海区,油气资源的分布客观上把中亚和外高加索连在了一起。
为了选取符合美国利益的油气运输通道,美国在主观上也不得不把中亚和外高加索看成一个整体,因为美国理想的油气运输通道只有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一条。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油气原本是经由俄罗斯和伊朗的领土外运的,由于美国要避免其“石油生命线”为俄罗斯和伊朗所控制,这两条路线已经不可取;经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出阿拉伯海本来也是一条拟议中可行的线路,但阿富汗内战使它面临太大的风险,因而被搁置起来;向东横穿中国到达太平洋,因美国对中国战略遏制的需要还是不可行。这样一来,唯一可以选择的通道只有经外高加索到土耳其一个方向了。
为了实现地缘和能源两个层面的战略目标,美国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又相继采取了几项重要措施。首先,继哈萨克斯坦和格鲁吉亚之后,美国把热情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另外两个愿意向西方靠拢、却无法摆脱俄罗斯制约的国家——乌兹别克 斯坦和阿塞拜疆。1996年以前,这两个国家原本是美国压制的对象:乌兹别克斯坦因被美国视为专制和侵犯“人权”的国家而遭指责,阿塞拜疆则因为与亚美尼亚打仗遭受制裁。但从1996年开始,虽然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内政治依然如故,美国却减少了对乌兹别克斯坦“人权”状况的指责,并于同年6月首次把伊斯拉姆·卡里莫夫总统请到了华盛顿。美国对乌的援助也从这一年开始每年划拨出一部分用于支持乌的军队建设。美军士兵则从1997年起开始积极参加由哈、乌、吉3国组成的“中亚维和营”的演习;尽管1992年国会通过的《支持自由法案》中关于禁止美国向阿塞拜疆提供援助的第907款并未撤销,但1997年美阿却结成了“战略和军事伙伴关系”,并准备制定一项针对共同威胁的军事合作计划,而此后美国政府绕开这一条款的限制,明显增加对阿的援助,实际上已使这一条款形同虚设了。美国对上述两个国家变压制为支持,肯定与布热津斯基称它们是“美国应给予最有力的地缘政治支持”的“地缘政治的支轴”有关[14]。在美国人看来,乌、阿两国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它们可成为美国抗衡俄罗斯地缘政治扩张的可靠伙伴,而且在于利用它们的地缘优势美国可同时遏制阿富汗塔利班和伊朗两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目标。此外,阿塞拜疆还是美国选中的油气资源外运通道的中继站。
其次,美国积极支持1997年成立的“古阿姆”集团。这个集团最初由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4国组成,原本是一个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由于它是在独联体之外运作的一个独立组织,且参加国均对俄罗斯怀有怨恨情绪,所以它的成立本身就被俄罗斯视为对自己国家利益的严重挑战。后来,该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范围逐渐扩大到军事领域,要组建维和部队,共同对付“侵略性的分离主义”[15],维护能源供应线路的安全,而且在乌兹别克斯坦加入该组织后,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乌兹别克斯坦3国全都退出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就更加彰显了与俄罗斯抗衡的意图。而美国对“古阿姆”集团的这一发展趋势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从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特别是1999年11月美国帮助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与俄罗斯谈判,迫使俄罗斯削减驻格鲁吉亚的军队数量并在2000年年底前从摩尔多瓦撤走全部军队一事,凸显了美国通过支持“古阿姆”削弱俄罗斯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发挥影响的战略意图。
第三,将中亚国家列入美军中央战区司令部的“责任区”。1997年年底,在哈萨克斯坦总统和国防部长访美期间,美宣布哈为其在中亚地区的第一个战略伙伴国,并与其签订了1998年度军事交流合作计划。1998年,美军大西洋总部司令、国防部官员等先后访问中亚国家,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加强与中亚国家在军事领域的对话与交流。1999年,美国将中亚国家列入美军中央战区司令部的“责任区”,使中央战区的责任范围从中东的巴勒斯坦延伸到中亚的阿富汗,使中亚司令部成为维护美国地缘战略和能源利益的专业司令部。从此,美国在中亚的军事介入越来越深,“中亚国家的主权和边界已经不再构成对美国军事行动的障碍”[16]。值得注意的是,中亚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曾明确表示,中亚战区部队在该地区的行动与其说取决于阿富汗塔利班威胁的程度,不如说更多地取决于中亚国家对俄罗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17]。威胁的意味十分明显。
美国对中亚和外高加索的争夺可谓不遗余力,但结果并不十分乐观:上台不久的普京对该地区国家热情笼络、又打又拉的外交手法十分有效,以俄罗斯为主导的地区间的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发展,俄罗斯的传统影响在持续发挥作用。而美国对该地区国家民主化改造的效果却极为有限,2003年以前,除亚美尼亚之外,包括全力“西倾”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在内的所有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 都在顽强地坚守着总统集权制。
(四)第三次调整
2001年九一一事件给美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也给美国政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布什政府在反恐大旗的掩护下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在中亚的军事部署,并为美军战机租用了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3国的军事基地,实现了美国多年来梦寐以求却难以实现的战略目标。因此,美国舆论将其视为美国全球军事战略的“历史性突破”,是美国实现“全球无处不在的宏大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美军在中亚的出现,是美国在该地区地缘政治争夺中的一大胜利,美军的存在为美国维护其里海能源利益提供了安全保障,为军事上威慑俄罗斯、伊朗和中国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
但由于俄罗斯在整个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影响仍然挥之不去,该地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也没有任何明显进展,所以美国并未满足于已取得的成果。
2002年,美国制定了《支持阿富汗自由法案》。这一法案宣称,美国将与国际社会一道,不仅在阿富汗,而且要在整个中亚地区根除恐怖主义,建立民主制度和公民社会。同年出台的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再次确认美国在里海、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并表示要坚决维护这些利益[18]。2002年2月26日,美国国防部官员声称,美国将在格鲁吉亚开辟反恐战争的第三战场,为此准备向格鲁吉亚派驻200名特种兵,帮助格鲁吉亚政府军训练反恐战术,并帮助提高该国的军队管理水平与素质[19]。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于2001年12月和2003年12月两次访问阿塞拜疆,与阿方讨论在阿部署美国军事基地问题。2004年3月13日,美军欧洲司令部副司令沃尔德中将也造访了阿塞拜疆,继续商谈在阿驻军问题。2003年6月,北约在亚美尼亚领土上首次举行了没有俄罗斯参加的军事演习[20]。继2003年11月导演格鲁吉亚“天鹅绒革命”之后,美国又于2005年3月成功地导演了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
上述一系列动作表明,阿富汗反恐战争后美国在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目标又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以反恐为旗号,保持美军在中亚的长期存在,实现美军在外高加索零的突破,配合北约在东欧地区的部署,对俄罗斯形成从巴伦支海、黑海到里海的弧形包围之势,与此同时,加强对伊朗和中国的军事威慑;加速对本地区条件成熟的国家进行的“民主化改造”,并通过这种方式将更多的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彻底纳入美国主导的世界政治体系之中,从而扩大美国的地缘战略优势,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能源利益。阿富汗反恐战争之后,国内外的许多政治观察家曾热烈讨论过美军是否会按美国官方事前宣称的那样撤离中亚的问题。其实,这是无需讨论的问题。以数千美国公民的生命和全体美国公民的精神恐慌为代价换来的地缘战略优势,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呢?按照美国的如意算盘,美国不仅不会主动撤出其中亚驻军,而且还会逐步扩大在中亚的军事存在(2005年2月美国曾要求在吉尔吉斯斯坦部署e-3预警指挥机)。近两年来,美国不断加强与中亚国家在反恐、打击毒品走私以及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领域的合作,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反恐”军事基地,计划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反恐”培训中心,寻求与乌、吉、塔签署延长军事基地租用期限的协议,不断地向中亚各国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都是为了讨好这些国家的政府,制造中亚需要美军继续驻守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该地区国家实施的“民主化改造”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改变了两个国家的政权),但同时也带来了有损于美国在该地区地缘政治利益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骚乱之后,这种负面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格鲁吉亚除外)出于巩固现有政权的考虑,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美国的戒备心理。特别是 乌兹别克斯坦,卡里莫夫政权明显拉开了与美国的距离,转而重新向莫斯科示好。“郁金香革命”中上台的巴基耶夫政府也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迅速改变阿卡耶夫时期的外交政策。不仅如此,在2005年7月初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包括时任吉尔吉斯斯坦代总统巴基耶夫在内的与会各国首脑发表联合声明,要求美国制定从中亚国家军事基地撤军的时间表。这是2001年美军进驻中亚以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一次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这不能不说是对美国中亚和外高加索战略的一个打击。当然,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美国不可能因此改变继续对本地区国家实施“民主化改造”的方针,也不可能改变完全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战略企图,因为这是美国实现其称霸世界野心的重要一环。
三 中亚和外高加索地缘政治格局的发展前景
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军及其军事基地以反恐为名先后落户在乌、吉、塔、格等4国后,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亚和外高加索原有的地缘政治格局。目前,俄罗斯在中亚和外高加索的排他性影响不复存在,俄罗斯在该地区独一无二的地位正在被美、欧、伊朗、土耳其等世界各大政治势力蚕食;独联体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组织对成员国的控制力日渐减弱,北约、“古阿姆”、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中亚共同体等国际组织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地区安全和各国的内政、外交行为。从总体上看,一个在美国主导下的地缘政治多元化的局面正在出现,但美俄在中亚的军事对峙、在外高加索的激烈争夺正在进一步恶化地区的安全环境,和平与稳定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未来几年中,中亚和外高加索地缘政治格局的发展可能会具有以下特点。
(一)美国的影响仍将进一步扩大。从美国自身的角度看,完全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既是美国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确保其21世纪能源供应安全的客观要求。美国早已明确表示了防止欧亚大陆出现能够对其超级大国地位提 出挑战的国家的战略意图。如前所述,中亚和外高加索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正好具有帮助美国实现这一战略意图的条件;随着世界能源储藏的逐渐减少和世界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里海地区待开发的丰富的油气资源将成为21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美国远未达到完全控制中亚和外高加索的目标,所以美国将会继续在政治上加紧对中亚国家的“民主化改造”,在经济上加强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能力,在军事上巩固并扩大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实现在阿塞拜疆的长期驻军计划。从中亚和外高 加索国家的角度看,尽管它们不喜欢美国的“民主化改造”,但在民主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时代,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长期地将民主排斥在外,而且,美国的援助和投资也是这些国家维持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虽然俄、中、伊朗都不愿意看到美国在中亚和高加索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但任何一方都没有足够的实力阻止这种局面的出现。
(二)美俄之间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这客观上又会使该地区地缘政治多元化进一步发展。俄罗斯是在极端无奈的情况下接受美军进驻乌、吉、塔3国的。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军不仅没有撤出中亚的意思,反而变本加厉,又长驱直入外高加索,先进驻格鲁吉亚,再图阿塞拜疆。俄罗斯已经无路可退,所以,2003年10月,它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苏联解体后俄军驻海外的第一个军事基地——坎特军事基地;2004年10月,又建立了第二个军事基地——驻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军事基地。如今,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已明确要求美国制定美军撤离中亚军事基地的时间表。可以想见,随着美国军事基地即将在阿塞拜疆的出现,随着俄罗斯经济实力的逐步恢复,俄美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争夺必将会更加激烈。此外,虽然美俄双方都不愿意看到其他大国再染指中亚和外高加索,但美俄之间争夺的加剧,客观上将需要第三方或第四方来充当它们的同盟军或是它们之间的缓冲力量,所以,中亚和外高加索必将成为多种政治力量角逐的战场。
(三)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各国的对外政策将会进一步分化。苏联解体后,由于外部势力的渗透,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在外高加索,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已经明确地倒向西方,它们不仅要在经济上融入欧洲,军事上也寄希望于美国的保护。截止到目前,两国都已经表示了加入北约的意向。前不久,格鲁吉亚议会宣布俄罗斯在格的军事基地不具任何法律地位,要求俄方在2005年5月15日之前就军事基地撤出期限提出具体的、令格方满意的时间表[21]。与此同时,阿塞拜疆也在热切地盼望美军的进驻,美军在阿的军事基地正在建设之中。一旦美军进入阿塞拜疆,格、阿两国的反俄倾向必然会更加明显。亚美尼亚虽然接受美国的援助,也同美国进行过军事演习,但在未来几年中不大可能弃俄投美,因为即使它不投靠美国,只要有亚美尼亚“院外集团”的存在,美国就不会放弃对它的支持;但如果没有俄罗斯的鼎力支持和军事保护,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小国在阿塞拜疆、伊朗和土耳其3个伊斯兰国家的包围之下,就将无法立国。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曾经是最具离俄倾向的国家,它不愿意重新成为俄罗斯的附庸,希望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美国在其打击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问题上的帮助,所以它曾经与美国进行了非常密切的合作。但美国对乌解决“乌伊运”问题并不热心,反而屡屡挑剔,指责它的政治制度和人权状况,支持其内部的反对派,尤其是2005年5月的安集延骚乱之后,卡里莫夫彻底放弃了对美国的幻想,在1999年退出集体安全条约之后,又于2003年重新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莫斯科。2005年8月26日,乌兹别克斯坦议会通过决议,要求美军撤出位于乌西南部的汗纳巴德军事基地。此前,7月29日,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曾向美国驻乌大使馆提交照会,要求美军在180天内撤出该军事基地。哈、吉、塔3国多年来奉行平衡外交战略,对东西两方都不得罪,但比较起来还是更靠近俄罗斯。“颜色革命”之后,吉尔吉斯斯坦没有像格鲁吉亚那样完全倒向美国,哈、塔两国则更坚定地与俄罗斯站在了一起,其原因除了经济上依赖俄罗斯之外,哈、吉两国都有民族结构问题的困扰,离不开俄罗斯的支持,塔吉克斯坦则深受伊斯兰极端势力之害,需要俄罗斯的军事支持。此外,俄罗斯不会对它们进行“民主化改造”。
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外交政策的走向将主要取决于美国正在实施的“民主化改造”,倘若这些国家的反对派上台,其对外政策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改变,而从目前看,美国采取的这种“和平演变”式的改造,将使上述国家更加靠近和依赖俄罗斯。
(四)地区安全与稳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首先,美国虽然取得了阿富汗战争的胜利,但并未消灭中亚的恐怖势力,更没有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以及由此而生的非法毒品交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仍将是中亚地区安全与稳定面临的主要威胁。其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以及人口膨胀等问题将严重恶化中亚地区的社会稳定,尤其是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第三,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之间在纳—卡归属问题上的争执并未结束,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纳—卡问题升温或是降温的钥匙,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问题、南奥塞梯问题与俄罗斯在这两个地区的传统影响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只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渗透超过俄罗斯可以容忍的限度,外高加索三国就会重新陷入冲突或战争状态。
〔本文系200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3bmz004)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刘庚岑)
[1]中亚五国和外高加索三国位于原苏联亚洲部分的西南部,由里海联为一体。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将这8国统称为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作者注
[2]〔美〕阿睿勒·科恩:《美国和中亚、高加索国家:相互关系的问题及前景》,载《中亚和高加索》2000年第8期(俄文版)。http://www.ca-c.org/journal/cac-08-2000/05.kohen.shtml.
[3]〔俄〕阿·伊·古舍尔:《里海问题的地缘战略因素》,载《欧亚理论与实践》第22期(俄文版)。
[4]в.п.васютович:политическиеотношения между казахстаномисша. //казахстан:реалиииперспективы независимогоразвития.м.:риси. 1995.с.318~320.
[5]итар-тасс. 30сентября1993.
[6]郑羽主编:《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1991~2001)》(上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7]fuller g. central asia: the new geopolitics. -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 1992, p.5.
[8]а.козырев,внешняяполитикаросси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
3декабря1992г.
[9]а.а.трынков,ю.н.глущенко:некоторыеаспекты политикисшавотношениистранснгиинтересыроссии. //сша вновоммире:пределымогущества.м.:риси. 1997.с.377~412.
[10]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upi), washington, february 24, 1994.转引自前引书《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1991~2001)》(上卷),第233页。
[11]〔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197页。
[12]curt tarnof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u.s. foreign assistance,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june 15,2000,ib 95077.转引自前引书《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1991~2001)》(上卷),第235页。
[13]路透社华盛顿1997年7月21日电。
[14]前引书:《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第198页。
[15]о.н.барабанов:“политикасшавцентральнойазиии закавказье”,“южныйфлангснг:центральнаяазия-каспий- кавказ:возможностиивызовыдляроссии”,м.центрпостсовет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мгимо. 2003 http://www.riss.ru/library/us-sraz.pdf
[16]о.н.барабанов:“политикасшавцентральнойазиии закавказье”,“южныйфлангснг:централ ьнаяазия-каспий-кавказ:возможностиивызовыдляроссии”,м.центрпостсовет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мгимо. 2003 http://www.riss.ru/library/us-sraz.pdf。
[17]弗兰克斯于2001年3月28日在美国国会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的讲话,www.house.org.
[18]м.лаумулин,западицентральнаяазия//континент,5/11,2004г.http://www.continent.kz/2004/11/5.htm
[19]席雪莲:《坚持反恐事业高于一切,普京首肯美军进驻格鲁吉亚》,载人民网2002年3月2日。
[20]谢京生、孙占林:《美俄角逐独联体透视》,载《国防报》2004年3月30日。
[21]王作葵:《格鲁吉亚议会宣布俄军事基地不具任何法律地位》,载新华网2005年3月11日。
凯发总代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