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界对乌克兰革命(1917~1921)的研究-凯发总代

||||
当前位置 >> 凯发总代 >> 201502
西方史学界对乌克兰革命(1917~1921)的研究
李珍珍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2期 2016年02月26日

一 乌克兰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占领东乌克兰的沙皇俄国与占领西乌克兰的奥匈帝国交战,乌克兰成为主要战场之一,乌克兰人受尽蹂躏与战争疾苦[1]。这时,“俄罗斯和奥匈帝国的乌克兰精英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属于单一的民族,有权建立自己的国家并自由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化”。[2]在这经济、政治和人民心理剧烈动荡的社会中,乌克兰各政党、各阶层力图结束混乱秩序、实现民族国家独立和社会革命的历程,被西方史学界称为“1917~1921年乌克兰革命”。

  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后,沙皇俄国领土分崩离析,俄国出现了临时政府与苏维埃两政权并存的局面。在俄国境内的乌克兰地区,知识分子、社会团体成员、士兵等参与组建乌克兰中央拉达(苏维埃),选举历史学家格鲁舍夫斯基为主席,社会民主党人温尼琴科管理日常行政事务。“十月革命”后俄布尔什维克夺得政权,中央拉达反对其武装夺权,建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并宣布自治。但因中央拉达没有常规军,难以抵挡俄布尔什维克势力,于是求助德军与奥匈军,并宣布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独立。但是德军与奥匈军扶植哥萨克后裔、前沙俄军官斯科罗帕茨基建立盖特曼政府,解散了中央拉达,改国名为“乌克兰国”。盖特曼政府吸收了前沙皇行政人员,包括乌克兰大地主、官僚、富农、小企业主、小商人和工厂主等社会阶层,实行军事独裁制。然而不久,盖特曼政权在一战德奥军战败后垮台,随后乌克兰境内陷入空前混乱,德奥残余部队、邓尼金白军、苏俄红军、协约国军和波兰军等势力在此角逐厮杀。乌克兰社会民主党人温尼琴科和民族主义者彼得留拉等人轮流组建执政内阁以掌控局面,执政内阁名义上恢复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合并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共同对敌,但终究难敌强大的外族势力,沦为流亡政府。力量依旧非常薄弱的乌克兰布尔什维克借助苏俄军确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是俄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第三次确立苏维埃政权,驻军地由基辅改为哈尔科夫。在这个过程中,马赫诺等无政府主义者领导的农民游击运动起了关键的作用。1922年苏维埃乌克兰加入苏联,乌克兰首次建立独立国家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虽然这次努力失败,但是乌克兰民族在苏俄内部争取了更多的民族特权。俄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境内确立政权的艰难,使得俄布尔什维克认识到乌克兰人的民族诉求,在政权中容纳了一些乌克兰领导人,并允许发展乌克兰文化。苏维埃乌克兰允许在国家政府、教育单位公开使用乌克兰语,因而在20世纪20~30年代乌克兰文化发展繁荣。 这次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努力为乌克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乌克兰独立以后,这次革命的领导人格鲁舍夫斯基、彼得留拉成为乌克兰民族领袖。在这次革命中,文化传统存在着巨大区别的东西乌克兰,克服历史分歧,共同联合对敌,这是乌克兰历史上少有的合作。与此同时,乌克兰农民的民族意识在革命后逐步增强,这种民族身份认同感为乌克兰建立民族独立国家奠定了初步基础。1922~1991年间,苏联境内乌克兰民族主义情绪一直十分强烈,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最终独立。

  乌克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乌克兰局势的变化影响着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乌克兰民族自己选择哪条道路显得尤为重要。一战后,在乌克兰的外族势力有史以来最多,该地区同时驻扎着苏维埃红军、白军、德军、奥匈帝国军、波兰军和英法美协约国军队。在这种环境下乌克兰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纷纷登场,在乌克兰实践自己的理想。哪些因素才是真正的革命性因素,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 西方的乌克兰研究机构及乌克兰革命的史料来源 

  西方学者对乌克兰史的研究成果以加拿大和美国最为丰硕,在这两个国家,各个研究乌克兰问题的机构、学会的创办者多为乌克兰的移民学者。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大批乌克兰人移民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媒体开始使用“乌克兰移民”这一名称。此时乌克兰移民多是1917~1921年乌克兰政府的支持者,包括官员、士兵、政府公务员以及知识分子等。二战后乌克兰移民逐渐增多,在美国乌克兰移民主要集中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加利福尼亚和俄亥俄等地,加拿大乌克兰移民则主要分布在西部省份,如萨斯克切温省、亚伯达省和马尼托巴省。在西方国家的乌克兰移民组织、乌克兰人协会影响着西方国家政策的制定。一些乌克兰研究机构、研究项目先后成立,各个知名大学开设乌克兰语、乌克兰文化和乌克兰历史课程,乌克兰研究在六七十年代取得显著成绩。

  美国是乌克兰移民活跃的主要国家之一。1928年乌克兰移民成立乌克兰联合组织,联合在俄亥俄、克利夫兰等地乌克兰人的活动。1940年在该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了在全美范围内的美国乌克兰人代表委员会,代表美国乌克兰移民组织的利益,创办刊物《乌克兰季刊》,为此时西方世界中唯一研究乌克兰和东欧问题的学术刊物。其发表的文章多为乌克兰族屡遭俄罗斯族压迫的历史以及苏联各加盟国受到莫斯科压制的现状,抨击苏联是自由世界最大的敌人等方面的内容。乌克兰独立之后,《乌克兰季刊》研究乌克兰及国际问题,鼓励乌克兰民主和发展自由市场。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机构是美国乌克兰艺术与科学研究学会。该学会于1950年由基辅全乌克兰科学学会流亡美国的人士在纽约建立,学会创办《美国乌克兰艺术与科学学会年报》,成为这一领域顶尖期刊。再者是哈佛乌克兰研究院,于1973年由加利西亚裔奥米洛斯·普里查克等人建立。该院主要研究乌克兰政治、历史、文化和语言,此外还涉及乌克兰文学、艺术、经济、考古和人类学等内容。自创办开始,乌克兰研究院举办国际学术研讨班,研讨乌克兰问题,并于1977年创办《哈佛乌克兰研究》。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院成为西方拥有关于乌克兰的图书、档案、会议资料和媒体资料最多的机构之一,2014~2015年该院邀请亚伯达大学比得·杰克中心共同举办学术年会,届时会邀请世界各国研究乌克兰历史、文学、哲学和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参会。

  加拿大研究乌克兰的主要机构是亚伯达大学乌克兰研究院。它于1976年创办,实行英语和乌克兰语双语教学,定期组织会议、讲座和学术讨论会,同时为加拿大政府活动提供专家人员和所需资源,促进加拿大乌克兰社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该研究院为卡尔顿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和加拿大乌克兰组织编目出版原始档案提供了大量资金。该研究院下属机构乌克兰研究出版社,目前已经出版170多部英语、乌克兰语、俄语和法语原著与译著,并创办《乌克兰研究》,现今已成为英语世界乌克兰研究领头的学术期刊。该研究院另外一个下属机构比得·杰克历史研究中心,于1989年建立,由乌克兰裔多伦多建筑商比得·杰克[3]捐建100万元的亚伯达政府给予300万元所建。该中心的第一个研究项目是俄乌关系研究,从格鲁舍夫斯基10卷本的《乌克兰-罗斯史》开始,翻译出版了各种相关原始档案、文献和专著。

  除此以外,布拉格捷克艺术与科学斯拉夫研究院、伦敦大学斯拉夫与东欧研究学院、科隆大学东欧史院、哥伦比亚大学哈里曼学院等都对相关问题有着深入地研究。

  西方学者研究使用的史料多是当事人回忆录、宣传、报纸和各国解密的档案文件等。

  乌克兰民族意识的启蒙者之一的米·格鲁舍夫斯基的著作是研究者的原始资料。格鲁舍夫斯基在1898~1937年陆续出版了10卷乌克兰语版《乌克兰—罗斯史》,(手稿在斯大林时期除了第10卷第2部分被毁外其他都保留下来了)。他利用当时能收集到的所有档案文献,运用考古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知识与研究方法,探究从史前文明到17世纪的乌克兰史,作者认为基辅罗斯是乌克兰历史的起源,历史上乌克兰不从属于俄国,从而使得乌克兰的独立有了历史依据。由于乌克兰原始历史档案在革命战争中被毁,这本书引用的资料成为了珍贵的史料来源。乌克兰独立后,基辅国家科学古文献研究院再版了《乌克兰—罗斯史》。

  革命无政府主义者马赫诺以及其他无政府主义者的回忆录目前保存比较完整。马赫诺三卷回忆录《俄国革命在乌克兰(1917.3~1918.4)》[4](1926年法语版)、《在反革命的打击下(1918.4~6)》(1936年法文版,2009年英文版)[5]、《乌克兰革命》(1937年法语版,2011年英文版)[6],为我们提供了马赫诺主义的主张及其运动的全过程。此外,还有马赫诺的《我的克里姆林宫之访》[7]《反政权斗争和其他论文》[8]等。马赫诺好友无政府主义者彼得·阿尔西诺夫,1923年在德国出版《马赫诺主义运动(1918~1921年)》[9],是作者结合亲身经历和当时流传的马赫诺传奇著作而成。无政府主义者沃林的《不为人知的革命(1917~1921年)》[10],利用1936年和1937年出版的马赫诺回忆录所著。此外,两位知名美国无政府主义者爱玛·戈德曼和她的丈夫亚历山大·伯克曼怀着梦想来到俄国,回国后戈德曼所著《我的俄国梦幻灭》[11]和伯克曼写作《布尔什维克神话》[12],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当时的革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近些年来,所有这些资料都被收集在马赫诺电子档案网站[13]。

  此外,革命参与者的回忆录还有彼得留拉的《论文、信件和档案文件》[14]、基辅全乌克兰科学学会首位会长德米特罗·德拉森科的《我对刚刚过去历史的回忆》[15]和《乌克兰历史(1917~1923年)》[16]、阿诺德·马尔戈林的《来自政治日记:俄国、乌克兰和美国(1905~1945年)》[17]、伊萨克·马采巴的《革命战火和风暴中的乌克兰》[18]、温尼琴科的《国家的新生》[19]、邓尼金的《俄国暴动纲领》[20]、安东诺夫·奥弗森科的《内战随笔》[21]、波波夫的《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历史》[22]、阿列克谢耶夫的《乌克兰革命——据白军回忆》[23]等等。在乌克兰档案未解密之前,资料信息来源还有《真理报》《消息报》《纽约时报》等报刊。

  苏联解体之前,西方解密的档案资料是研究者们主要的史料来源。如德国出版的《俄国革命档案》(俄语版)[24]、德国外交部档案、维也纳外交部出版的文件集《乌克兰事件(1914~1922年)》[25]、《从布列斯特-利沃斯托克条约到里加条约签订时的苏联-德国关系:档案文件集》[26]、《美国对外文件集(1918年俄国卷)》[27]、纽约舍甫琴科社会科学档案馆档案文件和美国乌克兰艺术与科学研究学会单独保存的温尼琴科的手稿文件。乌克兰本国的历史档案主要来自乌克兰最高权力和政府机构的中央国家档案馆和乌克兰公共组织中央国家档案馆。乌克兰最高权力和政府机构中央国家档案馆建立是在1921年,时名为革命中央档案馆,专门收集革命时期的档案文件。如今馆藏文件主要有《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中央拉达(1917.3~1918.4)》《盖特曼帕夫洛·斯科罗帕茨基政府(1918.4~11)》《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执政内阁(1918.11~1919.2)》《苏联-苏维埃乌克兰社会主义(1917~1991年)卷》。乌克兰公共组织中央国家档案馆,珍藏有革命时期乌克兰共产党及其左翼党派政治会议记录文件,如社会革命党(斗争派)、社会民主党(独立派)、社会联邦党、乌克兰共产党和东加利西亚共产党的文件,同时保留了犹太政党和组织档案,还有温尼琴科、彼得留拉、马赫诺(他妻子的日记和其他命令、宣传等)等人的档案文件。此外,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政府档案、哈尔科夫、敖德萨、利沃夫等乌克兰地方历史档案馆也保留了珍贵的档案文件。

三 西方史学界乌克兰革命的研究方法 

  就西方学者研究方法论而言,主要是史论结合方法和史料考证方法,借鉴社会学、比较史学、后现代主义的分析方法。下面将结合代表性著作予以说明。

  运用社会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乌克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加深对革命的认识与研究。博赫丹·克拉琴科在《20世纪乌克兰社会改变和民族意识》[28]中,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20年代左右乌克兰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包括乡村、城市、工人阶级、农民、教育、出版物和新闻业、各政党、官僚机构等,清楚地展现了革命前后的深刻社会变化。

  运用比较史学方法的代表著作是2009年瓦西里·库卡斯基的专著《西乌克兰在1918-1923年波兰与布尔什维克冲突中》[29],作者通过比较研究此时西乌克兰(主要是东加利西亚)和东乌克兰、波兰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认为,就内部因素而言,东加利西亚相对建立起独立国家的波兰而言,虽然都处在奥匈帝国境内,但是波兰人多是贵族,且有着自治的经济组织和教育制度,乌克兰人则多从事农业;相对于东乌克兰来说,奥匈帝国为了限制波兰民族统一运动,允许境内少数乌克兰人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因此东加利西亚比东乌克兰拥有更多自由,有着更多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就外部因素而言,波兰建立独立国家是协约国和轴心国讨价还价的结果,而东西乌克兰涉及俄国不稳定局势,最终未能建立独立民族国家。

  格鲁舍夫斯基著作主要译者之一沙希里·普洛基采用后现代主义方法著书,于2005年出版的《瓦解俄罗斯帝国——米·格鲁舍夫斯基与乌克兰历史著作》[30]不愧为最新的优秀研究著作。作者利用解密的俄国、乌克兰档案,研究格鲁舍夫斯基一生的活动,仔细分析其作品与俄国作品的不同。作者认为民族身份的认同需要有一个连贯的民族历史,格鲁舍夫斯基所著的乌克兰连贯史对乌克兰历史的研究与乌克兰民族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保罗·马戈斯基突破了传统阶级分析法与人物研究的方法,在其专著《乌克兰:图解历史》[31]中,他按照地区来写革命史,分为第聂伯乌克兰革命(1917~1918年)、第聂伯乌克兰战争、社会剧变、无政府主义运动(1919~1920年)和西乌克兰领土(1918~1919年)。笔者认为这种视角比较符合尚未取得独立的乌克兰这个地区的历史。

四 西方史学界对乌克兰革命问题的研究成果 

  (一)苏联解体前西方史学界对乌克兰革命问题研究成果 

  苏联解体前,西方史学界的关注点主要侧重在乌克兰民族主义、乌克兰布尔什维克运动以及俄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政策和马赫诺运动等方面。

  在对这次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史的研究中,主要争论点在该运动爆发的原因。20世纪50~60年代,第二次民族主义思潮高涨,乌克兰移民民族主义活动活跃,与此同时,西方各国解密的20~30年代外交档案,1952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约翰·瑞瑟塔的《乌克兰革命(1917~1920年):从民族主义角度研究》[32],是笔者收集到有关领域最早的学术性著作。作者从民族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将这次民族主义运动的起源一直追溯到历史上乌克兰哥萨克喜好独立自由的传统,重点考察乌克兰中央拉达、盖特曼政府以及执政内阁将民族主义理论运用到政治实践、在纷繁复杂的乱世中建立独立国家的过程。作者给当时被认为是德国傀儡政权的盖特曼政府以积极评价,因为这届政府对乌克兰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作者还称彼得留拉是乌克兰真正的民族英雄。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西方史学界主流观点。1968年,正值苏维埃乌克兰社会主义50周年纪念,美国乌克兰人文与科学学会召开乌克兰学术会议,会议收集当时研究乌克兰革命的知名学者的论文,编成《乌克兰(1917~1921年):从革命角度研究》[33]。论文集涉及乌克兰民族愿望与俄国临时政府、格鲁舍夫斯基与中央拉达、盖特曼政府、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执政内阁、共产党占领乌克兰、乌克兰各党派、教会与乌克兰革命、马赫诺和乌克兰革命等方面,也有文章从德国、协约国对乌克兰革命的态度及其政策视角来观察乌克兰革命。这本会议论文集基本论调是乌克兰革命爆发是受布尔什维克“民族自治”的鼓动,同时乌克兰人民受尽俄国内战蹂躏,加之德国与奥匈帝国灭亡的有利时机三个因素的影响。乌克兰革命不仅仅是一部民族主义运动史,而且是一部社会革命史。1971年罗格斯大学出版奥列·费迪夏恩的《德国东进与乌克兰革命(1917~1918年)》[34],作者运用大量解密的德国档案,专门分析在乌克兰革命关键的1917~1918年,德国向东扩张对乌克兰独立运动的影响。作者认为,乌克兰革命运动的成熟是俄国境内革命总趋势发展的结果,德国和奥匈帝国号召的自由对乌克兰作用不大。主要原因是德国与苏俄谈判顿河、波兰与库班问题的最终目的都是占领乌克兰,而不是号召乌克兰真正自由独立。

  乌克兰布尔什维克运动以及俄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政策也是研究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争论问题是苏维埃乌克兰模式主要是俄布尔什维克强力推行的结果,还是乌克兰自己选择的结果。苏联成立以来对外世界封闭,因此西方眼中的苏联社会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统一的整体。1956年,《莫斯科与乌克兰(1918~1953年):一项俄布尔什维克民族政策研究》[35]的出版,突破了这种笼统的认识,作者认为在苏联体制下生活的乌克兰人民并不像苏联政府宣传的那样“自由”、“快乐”,乌克兰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社会和经济文化特征,而俄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推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乌克兰人民悲惨的生活。1963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亚瑟·亚当斯的《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第二次运动(1918~1919年)》[36]一书。该书集中分析1918~1919年,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第二次确立政权的历程。俄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遇到了乌克兰民族独立势力、传统哥萨克武装以及农民游击队的抵抗,布尔什维克政界不愿意调整政策以适应乌克兰的实际局势,而军界则希望随时根据军情变化调整政令,因此这种乌克兰政治局势和布尔什维克内部政界与军界的冲突改变了列宁设想的苏维埃政治体制,第二次乌克兰运动正好反映了这一改变的过程。1980年,朱里·鲍里斯出版了《乌克兰苏维埃化(1917~1923年):共产主义学说与民族自决实践》[37]一书,从理论和政策上全面分析俄布尔什维克的民族政策。作者首先区分列宁民族自决学说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俄国其他政党民族政策理论的不同。列宁提出民族自决学说,是出于战略考虑,是鼓励沙皇俄国境内各民族通过独立运动来推翻临时政府,实际上列宁仍然坚持中央集权制。其次作者利用充足的数据资料分析当时乌克兰的社会经济情况。乌克兰是沙俄境内的粮仓,乌克兰人以农业为主,城市由犹太人、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等控制,在城市中乌克兰人居少数,从事地位低下的职业。因而,俄布尔什维克的支持者多数是在城市,而且主要是在乌的犹太人、俄罗斯人等,乌克兰人则是少数。最后,作者总结道,第一届乌克兰苏维埃没有明确的俄乌关系方针,在签订布列斯特条约后,列宁被迫承认乌克兰独立。第二届乌克兰苏维埃政府正式宣布独立,却因没有创建一支独立的常规军,只能屈从于俄共指挥。苏维埃政权最终在乌克兰确立时,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的政权已经稳定,乌克兰试图建立独立国家已经不可能。不过,乌克兰民族诉求、农民土地问题都提上了布尔什维克的政治日程。1983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詹姆斯·马克的《共产主义与民族解放的困境——苏维埃乌克兰民族共产主义(1918~1933年)》[38],从更长时段来研究俄布尔什维克的政策,作者认为乌克兰实行的是民族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在特定民族国家的实践与发展。这种体制是俄共(布)、乌克兰各派布尔什维克、民族主义者和不断的农民武装,以及协约国、同盟国各种势力斗争的结果,是乌克兰找到的自己民族的苏维埃体制模式。《乌克兰共产党(独立派)的概况)》这篇论文[39],细致深入地分析了乌克兰共产党(独立派)在革命中的主张表现及其命运。

  马赫诺运动在乌克兰革命中支持哪一方至关重要。有关马赫诺运动的第一部学术性著作是帕里的《马赫诺无政府主义(1918~1921年)——乌克兰革命的一个方面》[40]。该书成书之际正值冷战高潮,作者介绍这段被苏联歪曲的历史,“填补了学术空白”,意在揭示布尔什维克的残酷政策。作者追根溯源,分析马赫诺运动的深层次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分析马赫诺运动与乌克兰各革命政府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乌克兰各政府并不能够解决土地问题与和平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具有自由传统的乌克兰农民被乌克兰革命无政府主义者马赫诺的社会主张吸引,追随马赫诺发起反对任何政府的游击运动,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的最终胜利离不开对马赫诺的拉拢,然而,马赫诺运动却被布尔什维克残酷镇压。本书也是首次展现下层群众在乌克兰革命中的愿望与活动情况。1980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迈克尔·马莱特的《俄国内战中的马赫诺》[41],作者是在俄国内战大背景下来审视马赫诺运动,归纳总结马赫诺运动大事年表,细致研究马赫诺运动的军事活动、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最后分析马赫诺运动中工农关系以及该运动在城市的活动情况。作者认为马赫诺运动属于俄罗斯无政府主义运动范畴,通过组建军事力量,在传统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建成无政府国家,而运动在城市中成功甚少。最新最全面研究马赫诺著作的是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斯格达的《马赫诺无政府哥萨克——乌克兰为自由苏维埃而战(1917~1921年)》[42]。作者在法国马赫诺最后十年居住地收集档案资料,书中插入不少珍贵的历史图片。作者很好地处理了马赫诺运动中军事和政治矛盾关系,详细论述哥萨克传统对该运动的影响,称马赫诺为无政府哥萨克,他为乌克兰的自由苏维埃而战斗,马赫诺运动在乌克兰革命运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苏联解体后西方史学界对乌克兰革命问题的研究成果 

  苏联解体以后,随着苏联与乌克兰历史档案的解密,西方学术界对乌克兰革命的研究领域拓宽到乌克兰与犹太人关系、波兰民族关系史、地区史、饥荒史等各方面。犹太人在乌克兰所占人口比例不小,犹太人在乌克兰革命中遭到了大屠杀,由于历史上乌克兰人和犹太人互相敌视,乌克兰人首先被犹太人认为是这次革命中屠犹的刽子手。亨利·阿布拉姆森,在多伦多大学跟随匈牙利与鲁塞尼亚血统的乌克兰后裔研究专家保罗·马戈斯基教授学习,是第一个研究乌克兰犹太史的博士生。他在1996~2006年前后就职于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希伯来大学。在此期间,他收集有关犹太人和苏联历史的档案资料,著有《为政府祈祷:革命时期乌克兰人和犹太人(1917~1920年)》[43]一书。作者认为罗曼诺夫王朝垮台后,犹太人和乌克兰人的政治活动家克服了历史上相互敌视的态度,联手创建新自治政府,而不是乌克兰人对犹太人的屠杀。犹太人参加中央拉达自治政府,享有公民权。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专门设立犹太事务委员会,将犹太人与波兰和俄罗斯族同等对待。然而这个巨大的社会实践被内战和外国干涉所打断,致使1919年两民族关系破裂。阿布拉姆森反对乌克兰农民的反犹主义倾向,以及犹太人是城市居民与受害者的说法。这部书是对乌克兰革命中乌克兰与犹太民族关系的一部开创性研究专著。

  彼得留拉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屠杀犹太人的罪魁祸首,而《彼得留拉与犹太人》[44]一书为读者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作者运用大量乌克兰档案,试图阐释将大屠杀归咎于彼得留拉的主要原因是,布尔什维克蓄意要制造乌克兰与犹太民族之间的不和,意图利用犹太人反对乌克兰民族主义者,以削弱乌克兰反布尔什维克力量。此外,彼得留拉作为国家领导人却无力抵制这种屠杀,并最终被犹太人暗杀,因此被认为是大屠杀的刽子手。

  弗拉基米尔·亚博京斯基对乌克兰人与犹太人关系有一定的思考,他的作品一直未引起学者的注意。伊斯雷尔·克莱纳认为他是有远见的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他著有《从民族主义到世界主义:弗拉基米尔·亚博京斯基和乌克兰问题》[45]一书,在书中他仔细分析了亚博京斯基对乌克兰人与犹太人关系的论述。亚博京斯基意识到帝国境内许多犹太人被俄罗斯化,提倡乌克兰与犹太民族间的合作,共同实践“互助互惠主义”,实现各民族相互承认民族权力和利益。他相信日益活跃的乌克兰民族运动是沙皇境内各民族防止继续被俄罗斯化的关键,将决定沙皇帝国走向自由或者暴政的方向。他警告说,如果犹太和乌克兰精英在此时不能够建立友好关系,乌克兰大众很容易被反动派煽动,认为犹太人是他们的政治敌人。实际上,1919年在乌克兰的屠杀犹太人事件证实了他的预言。1921年,他与彼得留拉流亡政府签订协议,建立犹太卫队来反对共产主义掌权下对犹太人的大屠杀。1927年,彼得留拉遭到一名犹太人的暗杀,亚博京斯基则指出这次暗杀将会有利于苏联的专制统治。作者进一步指出“犹太政治家在乌克兰的绝大多数活动在1917~1920年革命与内战中支持乌克兰政府”,实则在保护犹太文化。

  在乌克兰革命问题研究中还出现了其他新的研究领域。帕里的著作《乌克兰-波兰防卫联盟(1919-1921年):乌克兰革命的一个方面》[46]给我们呈现的是乌克兰和波兰在1919~1921年共同对抗俄国入侵的细节,详尽描述了两个民族领导人彼得留拉与毕苏茨基建立联盟反对共同敌人苏俄的过程。《1921~1923年乌克兰饥荒中种族灭绝的个案研究:饥荒作为一种武器》[47]对比研究了乌克兰革命前后乌生活状况的变化,分析南森计划和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最终认为饥荒是布尔什维克用以镇压当地民族运动的武器。除此之外,还有上文已经提到的专门研究西乌克兰的专著《西乌克兰在1918~1923年波兰与布尔什维克冲突中》,和地区史的专著《乌克兰:图解历史》。

  此外,一些相关性的论文陆续发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重思乌克兰革命(1917~1921年):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矛盾统一》[48]这篇论文,作者从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关系的辩证角度来写乌克兰革命道路问题。

五 结论 

  西方学术界对1917~1921年乌克兰革命问题研究比较早。在美国和加拿大,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专门的乌克兰研究机构陆续建立,如美国乌克兰人代表委员会、美国乌克兰艺术与科学研究学会、哈佛乌克兰研究院、亚伯达大学乌克兰研究院等等。这些研究机构聚集了一流的乌克兰问题研究专家,创办出版社和杂志,翻译出版了大量有关乌克兰革命的原始档案、个人回忆录和学术专著。在苏联解体之前,主要使用的资料是当时公开出版的文件集、个人回忆录与各大报纸,还有西方各国解密的档案文件。近年来,苏联与乌克兰解密的档案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主要依据。就研究方法而言,他们借鉴社会学、比较史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方法。西方史学界研究专题最初主要集中在乌克兰民族主义起因问题、俄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的民族政策、乌克兰布尔什维克运动和马赫诺运动等领域。随着新档案的解密,研究涉足领域更广阔,如格鲁舍夫斯基本人及其作品、乌克兰与波兰关系、乌克兰与犹太民族关系、地区史以及饥荒史等等。苏联官方史学简单将这次革命视为十月革命的一部分,而忽视整个乌克兰民族诉求和无政府主义者社会要求的观念的束缚。而西方史学界对乌克兰革命的研究对此作出了突破。 不过,西方史学界乌克兰革命问题最初的研究者多是乌克兰移民或是有乌克兰血统学者,他们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与反布尔什维克色彩,而且受到冷战对抗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容易强调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运动,强调最终被布尔什维克镇压的马赫诺运动,强调乌克兰本民族的共产主义党派的活动。因此客观研究非常必要。实际上,冷战结束后,乌克兰解密的档案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研究,目前还集中在翻译整理个人档案的阶段,新的研究方兴未艾。对乌克兰革命的整体性研究远远不够。

  任何历史著作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所在国的期望和其坚信的价值观,因此他所追求的客观性也都受本人视野和思维空间的限制。由于所处的国家和立场不同,苏联与西方学者对乌克兰革命的评价截然不同,如何客观与清醒地叙述及阐释这段历史至今依然是乌克兰史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对革命实质把握不清楚就会导致各种具体问题争论不休。例如,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宣布独立是民族意识发展的结果,还是只为了摆脱外族势力压迫的权宜之计;乌克兰民众的民族意识是受自发的哥萨克自由传统的影响,还是带有无政府主义性质,还是民族意识宣传的结果;乌克兰苏维埃政治体制的确立,是俄布尔什维克外部干涉的结果,还是乌克兰自己选择的道路;马赫诺运动在乌克兰革命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等等。因此,学术界对革命的具体开始时间、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盖特曼政府、执政内阁和乌克兰各政党的评价等问题的认识都不尽相同。那么,革命的基本涵义到底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内因与外因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不急于下结论贴标签,而是首先弄清楚史实,发现它的脉络和线索,然后才能得出理论层面上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理清乌克兰革命对我们理解乌克兰发展道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在乌克兰政策、欧洲革命、东西乌克兰关系以及乌克兰局势对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真正意义,从而进一步把握社会革命和民族独立的先后问题,理解民族独立国家实现的现实条件,探讨共产主义、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理论对现实世界的塑造作用,以及理论在现实条件下的局限性。

  注释: 

  [1]穿过首都基辅的第聂伯河将乌克兰分为东西乌克兰,左岸为东乌克兰,右岸为西乌克兰,西乌克兰主要是东加利西亚、北布科维纳和外喀尔巴阡三地,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由不同的大国控制。

  [2]〔乌克兰〕保罗·库比塞克:《乌克兰史》,颜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3]比得·杰克(peter jacyk)慷慨支持乌克兰百科全书项目、哈佛乌克兰研究院、中东欧资源中心、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和各种乌克兰期刊,1989年,他资助建立亚伯达大学乌克兰历史研究中心,还有哥伦比亚大学乌克兰研究杰克项目。

  [4]nestor makhno, the russian revolution in ukraine (mar 1917 -april 1918),the anarchist liberary,1926. black cat press, 2009.

  [5]nestor makhno,under the blows of the counterrevolution(april-june1918), black cat press,2009.

  [6]nestor makhno,the ukrainian revolution, black cat press,2011.

  [7]nestor makhno, my visit to the kremlin.translated by sh.yanovsky, the kate sharpley library, 1993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black cat press, 1979.

  [8]nestor makhno,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state and other essays,alexandre skirda (ed.), translated by paul sharkey, ak press, edinburgh & san francisco,1996. http://www.nestormakhno.info/english/index.htm

  [9]peter arshinov, history of the makhnovist movement(1918-1921),1923. http://www.nestormakhno.info/english/index.htm

  [10]volin, the unknown revolution, 1917-1921,1947. http://www.nestormakhno.info/english/index.htm

  [11]emma goldman,my disillusionment in russia, c. w. daniel company, london, 1925.《我的生平》emma goldman, living my life, vol. ii,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70.

  [12]alexander berkman, the bolshevik myth (diary 1920–1922), 1925,the anarchist library.

  [13]nestor makhno archive, 2006. http://www.nestormakhno.info/english/index.htm

  [14]symon petlyura, statti,lysty i dokumenty. new york:ukrainian free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56.

  [15]dmytro doroshenko, moyi spomyny pro nedavnye mynule. lviv: chervona kalyna,1923-1924.

  [16]dmytro doroshenko, istoriia ukrainy, 1917-1923 rr. , new york: bulava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54.

  [17]arnold d. margolin, from a politican diary: russia, ukraine and america, 1905-1945.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6.

  [18]mazepa, isaak, ukrayina vohni i buri revolutsiyi,1917-1921. prometei, 1950.

  [19]volodymyr vynnychenko, vidrodzhennya natsiyi, kiev, vienna: vyd, dzvin, 1920.

  [20]a.denikin, ocherki russkoi smuty, berlin,1924-1925.

  [21]a.antonov ovseenko, zapiski o grazhdanskoi voine. moscow-leningard,1924-1933.

  [22]n.n.popov,narys istorii komunistychnoi partii (bilshovykiv) ukrainy (kharkiv,1928).

  [23]alekseev,s.a.comp.,revolyutsiya na ukraine po memuaram belykh,ed,n.n.popov,moscow-leningard,1930.

  [24]gessen, iosif vladimirovich, 1866-1943 arkhiv russkoi revolyutsii.berlin, nabu press. 2011.8.7 https://archive.org/details/arkhivrusskoirev06gess

  [25]f.berger ereignisse in der ukraine,1914-1922,3vol. horn, austria,1966-1968.

  [26]drnberg, s.,et al.(eds.). sovetsko-germanskie otnosheniya ot peregovorov v brest-litovske do podpisaniya rapal’skogo dogovora: sbornik dokumentov. moscow:izdatel’stvo politicheskoi literatury, 1968.

  [27]united states foreign relations,1918. russia. http://digicoll.library.wisc.edu/cgi-bin/frus/frus-idx?type=browse&scope=frus

  [28]bohdan krawchenko, social change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twentieth-century ukraine, oxford: macmillan, 1985.

  [29]vasyl kuchabsky, western ukraine in conflict with poland and bolshevism, 1918~1923,edmonton-toronto: canadian institute of ukrainian studies press, 2009.

  [30]serhii plokhy, unmaking imperial russia: mykhailo hrushevsky and the writing of ukrainian history, buffalo,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5.

  [31]paul robert magocsi, ukrain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32]john s. reshetar, the ukrainian revolution, 1917~1920: a study in national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2.

  [33]von der heide, john t., hunczak, taras. the ukraine, 1917~1921: a study in revol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harvard ukrainian research institute,1977.

  [34]oleh s.fedyshyn, germany’s drive to the east and the ukrainian revolution, 1917-1918,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1.

  [35]basil dmytryshyn, moscow and the ukraine, 1918-1953: a study of russian bolshevik nationality policy,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es, 1956.

  [36]arthur. e. adams, bolsheviks in the ukraine: the second campaign, 1918-1919,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

  [37]jurij borys, the sovietization of ukraine 1917-1923: the communist doctrine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edmonton: canadian institute of ukrainian studies, 1980.

  [38]james e. mace,communism and the dilemmas of national liberation: national communism in soviet ukraine, 1918-1933,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 pr., 1983.

  [39]christopher ford, outline history of the ukrainian communist party (independentists): an emancipatory communism 1918-1925, debatte: review of contemporary german affairs. vol.17, no.2, 2009.

  [40]michael palij, the anarchism of nestor makhno, 1918-1921: an aspect of the ukrainian revolution, seattle: univ. of washington pr., 1976.

  [41]michael malet, nestor makhno in the russian civil war,london: macmilla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982.

  [42]alexandre skirda, nestor makhno anarchy’s cossack-the struggle for free soviets in the ukraine 1917-1921,ak press,2004.

  [43]henry abramson, a prayer for the government: ukrainians and jews in revolutionary times, 1917-1920,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ty press for the ukrainian research institute and center for jewish studie,1999.

  [44]volodymyr serhiǐchuk.symon petliura and the jewry, [translated from ukrainian by olexandr terekh; edited by natalia stadnyk and andrew bodnar].kyiv: iohibepc, 2000.

  [45]israel kleiner,from nationalism to universalism vladimir(ze'ev) jabotinsky and the ukrainian question, edmonton: canadian institute of ukrainian studies press,2000.

  [46]michael palij, the ukrainian-polish defensive alliance, 1919~1921: an aspect of the ukrainian revolution, toronto: canadian institute of ukrainian studies, 1995.

  [47]wasyl veryha, a case study of genocide in the ukrainian famine of 1921-1923: famine as a weapon, lewiston: edwin mellen press,2007.

  [48]chris ford, reconsidering the ukrainian revolution 1917-1921: the dialectics of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social emancipation, debatt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vol.15, no.3, 2007.

  (责任编辑胡冰)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