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成为广受关注的议题,构建多边安全机制以化解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思路也常被.提及。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当前的东北亚地区是否具备构建多边安全机制的条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独联体地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一个地区性多边安全机制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案例。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发展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并且仍在发展进程之中。它并不能具有成为指导其他地区.多边安全机制构建的模式,但其历程中体现出的问题、经验和教训,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东北亚;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安全;多边机制
作者简介: 牛义臣,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
随着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多边机.制的发展成为常见现象,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话.题也受到了学术界关注。虽然关于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机制是否可以实现、如何实现的问题,大家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整体对多边安全机制的好感和向往.之情显而易见。东北亚地区存在着多重安全问题,.即使有建立多边安全机制的诉求,但在实践中也困.难重重。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地区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反映了一个地区性多边安 .全机制成长过程。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以下简称.“集安组织”)是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1992年《集体安全条约》签订算起,.集安组织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集安组织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活跃程度不断提高,在.独联体地区安全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也有自己的特色,所以不能以集安组织的.模式来生硬地理解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机制,但考.察集安组织发展历程,有助于认识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机制构建问题。
一、东北亚安全机制构建的可能性探讨
东北亚地区地理上海陆兼备,人文和自然条件 .较好,经济快速发展,在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东北亚地区所独具的地理条件使之.成为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焦点之一。东北亚是世界.上唯一处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美日俄四大国包围.之中的地区。[1]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同时,在安全方面.却面临着严重的问题。这里领土主权、边界纠纷等.传统安全问题和生态恶化、核武扩散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各国之间矛盾分歧明显且难以调和,.导致整个地区的安全形势陷于困境。
随着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多边机.制的发展成为常见现象,地区内各国“政府层面都.注意到多边安全机制对本国安全的积极意义”。[2].以此来讲,虽不能说东北亚地区已经充分具备了构.建多边安全机制的先决条件,但至少是意愿上不排.斥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
目前,涉及东北亚地区的多边机制为数并不少,.如东亚峰会、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六方.会谈”等区域性或议题型多边机制,但在满足东北.亚地区国家的安全诉求或解决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方面,它们却均显无力。
东北亚地区内各国的现实安全问题,很难通过.现有的和可能的多边机制来解决。东北亚地区内各.国保障自身安全的能力也不均衡,但当前各国并没 .有对多边安全机制产生强烈的依赖和渴望,而是在.各自运用其他方法和途径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中国.和俄罗斯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安全保障体系;日本.和韩国依托与美国的联盟;朝鲜采取先军政治,力图.发展核武器保障自身安全;蒙古不仅与中、俄两个邻.国发展关系,还以“第三邻国”的形式与美国等其他.国家接近,努力营造多元化的安全环境。美国地理.上虽不是东北亚国家,但其在东北亚地区安全中的.角色和地位却举足轻重。目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结.构受二战和冷战遗留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对立.性。美国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防范对象,美中、美俄.之间有着结构性的矛盾,即使当前在非传统领域有.共同的安全诉求,也很难弥合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上的裂隙。从另一角度来说,美国作为地区外.的力量对东北亚地区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美日、美韩.同盟是其参与东北亚地区事务的重要抓手,东北亚.地区内的安全矛盾成为美国拉拢日、韩的主要手段。.假设东北亚地区内的安全矛盾都得到了解决,美国.在东北亚也就失去了拉拢同盟的筹码,美国未必希.望东北亚当前的安全困境得到顺利破解。所以,在.内有严重矛盾、外有强力干预的情况下,在探寻东北.亚地区安全的道路上,被寄予厚望的多边安全机制.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一)集安组织产生的背景
苏联解体后,原先处于统一安全保障体系之下.的广大地区,出现了大小不一的十多个独立国家。.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在享受独立自主的同时,必须承.担国家生存安危的责任,而对大部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来说,独自保障国家安全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起初一些国家设想借助原苏联遗留下的军事基.础,建立独联体统一武装力量,但因各国之间分歧众.多难以达成共识,此方案未能付诸实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集体安全的方式维护本国安全的想法被.部分新独立国家所接受。
第一,中亚地区面临众多安全问题。中亚原本.就是一个历史文化和民族关系比较复杂的地区,存.在和隐含着各种不稳定因素。在苏联中央政权即将.消失之际,中亚地区各种力量都蠢蠢欲动,试图在.动荡之中寻找机会以求成就一番伟业。这对中亚各.加盟共和国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另.外,在各国反对派极力谋求夺权的过程中,一些民族.和宗教情绪也被煽动起来。各种极端思潮不断滋.生,特别是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泛滥,导致.民族纠纷接连不断,使中亚国家社会形势急剧恶化,.其中吉尔吉斯斯坦的形势非常严峻。哈萨克斯坦也.出现了当地民族与迁居而来的外高加索人之间的冲.突。虽然中亚五国领导人于1990年6月在阿拉木.图发表联合公告,呼吁中亚各国人民保持冷静和团.结,但对控制形势并没起到多大的效果。
与此同时,中亚国家还受到来自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随着苏联的解体,土耳其非常希望增强.自己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土耳其曾一度成为以伊.斯兰居民为主的民族国家建设的典范。这为土耳其.对中亚国家施加影响提供了条件。而伊朗作为彻底.经历了伊斯兰革命洗礼的国家,在1979年后的一.段时间里曾积极向外“输出伊斯兰革命”。伊朗虽 .然在1990年后慢慢调整了输出的思想,但泛伊斯兰.主义在独联体穆斯林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都.可能成为造成中亚国家政局不稳定的潜在因素。还.有一个就是与中亚国家紧邻的阿富汗。基于前苏联.与阿富汗的关系,以及阿富汗国内政治的发展状况,.新独立的中亚国家,直接面临着来自阿富汗的困扰。.它们与阿富汗有着跨界而居的各民族居民,这为边.境地区的国家间武装分子的相互渗透提供了条件。.在此内外交困的状态下,加入集体安全条约便有了.一道护身符。按照集体安全条约的规定,内忧外患.之时都可以有所保障,尤其是在自己无能为力的外 .部安全方面,一旦出事便可以得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集体力量的保护。
第二,外高加索矛盾冲突不断。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关于纳卡地区的领土争端,直接成为影.响其生存安危的问题。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围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归属问题经历了长期的斗.争。两国独立之初进行了数年的战争,但问题仍未.解决。亚美尼亚占领着纳卡地区,阿塞拜疆想收复.失地,两国敌对关系并未化解。凭自己的力量,亚美.尼亚无法与阿塞拜疆相抗衡。如果没有外力的支.持,亚美尼亚不可能在纳卡问题上争取到现在的结.果。而放眼四周,与亚美尼亚相邻的除了对抗当中 .的阿塞拜疆,还有土耳其、伊朗、格鲁吉亚。历史的.宿怨使土耳其和伊朗不可能向亚美尼亚伸出援手。.而格鲁吉亚且不说有没有施以援手的意愿,就算是.有施助之心,也未必能帮上什么大忙。纵观全局,这.个外力只能来自俄罗斯。历史上,亚美尼亚就曾主.动寻求沙俄的庇护,以抵制来自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与俄罗斯的传统历史关系为亚美尼亚寻求自保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在俄罗斯“一边倒”亲西方的时候,.亚美尼亚在与阿塞拜疆纳卡问题斗争中之所以没有.失利,一方面是亚美尼亚国独立过程相对平稳没受.到太大冲击,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阿塞 .拜疆政策的失误。苏联解体后,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与格鲁吉亚中央政府的矛盾恶化,并导致武装冲.突。虽然在俄罗斯的斡旋下达成了停火协议,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基于复杂的安全形势和自身需要,1992年5月.15日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家首脑签订了《集体安全条约》。之后,1993年.9月24日阿塞拜疆加入条约;1993年12月9日格.鲁吉亚加入条约;1993年12月31日白俄罗斯加入.条约。[3]经各缔约国签署同意,条约于1994年4月.20日正式生效,根据条约第十一条规定,有效期为.5年,可持续延期。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于1995.年11月1日在联合国秘书处注册。1995年各缔约.国制定了“《集体安全条约》缔约国宣言”、“《集体.安全条约》缔约国集体安全构想”和“加强军事合作.的重要方向”的实施计划。“《集体安全条约》缔约.国集体安全构想”中提到了在前苏联空间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基本方向和三个阶段。在其实施的第二.个阶段预计在集安条约内组建统一军团用以应对可.能的侵略。同时构想的各方还打算解决组建集安条.约的联合武装力量的问题。[4]构想中还规定,缔约.国可以在其他缔约国境内部署军事基地。1995年.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提出了组建地区集体安全.体系的任务。
条约从制定到生效经历了两年时间,这一过程.中,各缔约国签约的时间并不一致。各缔约国签约.的先后差别是由各国对条约内容的考量及各自的处.境所决定。而在决定军事防御问题上加入集体安全.条约,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都各有原因。比如,身处.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包围之中的亚美尼亚一开始就对.集体安全条约表现出积极性,它是希望通过加强自.己与俄罗斯的关系,以应对整个恶化的周边国际政.治环境,以及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问题获得 .支持。从阿塞拜疆来讲,则是希望在与亚美尼亚冲.突中俄罗斯减少对亚美尼亚的支持。俄罗斯对阿布.哈兹及南奥塞梯冲突的态度令格鲁吉亚很担心。早.期乌兹别克斯坦有作地区领导的想法,它希望通过.加入集体安全条约来加强自己对发生内战的塔吉克.斯坦的影响。俄罗斯是延续90年代初制定的路线:.利用在前苏联领土上已有的军事政治支撑保持自己.对新独立国家的影响。
(二)制约集安组织发展的内外因素
1999年条约期满之际,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决定退出《集体安全条约》造成.大减员。1999年4月2日,只有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6国签订了“《集体安全条约》续约备忘录”,.条约有效期自动延长5年。[5]《集体安全条约》在本.该迎来新时期的时候,却失去了三分之一的成员。.《集体安全条约》机制的减员是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诉求无法得到满足。《集体安全条约》机.制在第一个有效期内很不活跃,尤其是在充满安全.问题的高加索地区更是无所作为。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作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领土争端的双方,在.《集体安全条约》缔约国的身份之下,双方矛盾并没.有得到化解。对阿塞拜疆来说,“与亚美尼亚的战 .争迫使阿塞拜疆将军事安全问题放在了国家建设的.第一位。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找到能.在亚美尼亚侵略冲突中支持阿塞拜疆的盟友。”[6]而.一个明显的事实,《集体安全条约》及其缔约国无法.满足阿塞拜疆的这一热切需求。而格鲁吉亚则是希.望通过《集体安全条约》来拉近与俄罗斯的关系,以.换取俄罗斯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上对格鲁吉.亚的理解和支持。显然格鲁吉亚的愿望也没有达.成。《集体安全条约》在高加索地区安全问题上无.所作为的表现,令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不满,也致使.两国对其失去了兴趣。
第二,外部力量的分化拉拢。随着俄罗斯放弃.了“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开始寻求在独联体地区.建立自己特殊的影响,西方也开始重新考虑对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政策。俄罗斯加强和巩固在.独联体地区地位和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展开了竞争。西方在加深同独联体国.家的交往与合作、扩展在独联体区域影响和利益的.同时,也在力图减弱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控制。通.过双边和多边关系的不断推进,美国在独联体地区.形成了自己的影响氛围。“古阿姆”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一阶段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的一个重要外交.成果。在美国的大力影响下,1997年10月,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四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即《斯塔拉斯堡宣言》,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协商和合作范围包括地区经济、政治和.安全等领域,相互承诺将就宣言中提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对话和交流。“古阿姆”集团活动就此开端。.它一方面为成员国之间展开各领域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一方面也为成员国促进与西方和世界进行.沟通与合作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削弱和平衡俄罗斯.对组织成员国的影响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样一个.“亲西疏俄”的团体,吸引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注意。.近年来,“古阿姆”虽然显得活力不足,但西方对独.联体及集安组织成员国的渗透和影响从未断过。.第三,担心主权受到制约。乌兹别克斯坦退出.《集体安全条约》,原因在于乌兹别克斯坦不仅对.《集体安全条约》机制的失望,甚至还产生了一些担.忧和疑虑。乌兹别克斯坦对独立和主权问题非常敏.感,所以对俄罗斯所提出的各种推进一体化、建立联.合体系的想法和建议都持警觉态度,非常担心会重.新陷入对“帝国中央”强烈的政治和经济依赖之中。.随着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的调整,在独联体范围内.积极准备推进一体化进程,乌兹别克斯坦的担心也.更加强烈。在此情况下,加上西方的拉拢,乌兹别克.斯坦不再续签《集体安全条约》是顺理成章的。
2005年5月,乌兹别克斯坦爆发了安集延事.件,卡里莫夫政府采取强硬措施遭到西方的批评指.责甚至制裁,使乌兹别克斯坦与西方经营多年的关.系跌入了低谷,进而拉近了与俄罗斯的关系,重新加.入了集安组织。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再次退出了.集安组织。除了当时“集安组织决策机制的可能变.化、乌兹别克斯坦与西方关系的改善”[7]等原因外,.乌兹别克斯坦此次退出集安组织的关键仍在于对国.家独立和主权会受制约的敏感和担心。虽然集安组.织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无法对乌兹别克斯.坦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第四,安全环境不会明显恶化。除上述几方面.之外,退出《集体安全条约》不会导致自身安全环境.恶化,也是促成三国退出的重要因素。阿塞拜疆虽.然退出了集体安全条约,但并未放下发展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亚美尼亚除外)的双边关系,尤.其是与俄罗斯在军事领域的双边合作。这使得阿塞.拜疆在退出《集体安全条约》之后,既没有来自西方.的安全威胁,也未受到除亚美尼亚外其他《集体安.全条约》缔约国施加的安全压力,总体安全环境并.没有发生恶化。格鲁吉亚也很注重合作对象的多元.化,在本国军事建设过程中接受来自美国、土耳其等.国的援助,与乌克兰进行多方面的军事和军事技术.合作。随着格鲁吉亚自身建设的发展和外交关系的.多元化,对俄罗斯的依赖开始下降,与其关系开始疏.远。1996年10月,格鲁吉亚决定由自己的边防军.来守卫本国的“外部边界”,并要求俄罗斯边防军从.格鲁吉亚撤离。退出《集体安全条约》之后,格鲁吉.亚对俄态度越来越冷淡,与俄罗斯渐行渐远。乌兹.别克斯坦对俄罗斯所提出的各种推进一体化、建立.联合体系的想法和建议都保持警觉,为了减轻对俄.罗斯的依赖,乌兹别克斯坦注重寻求外交的多元化。.乌兹别克斯坦退出《集体安全条约》的举动,并没有.导致其与俄罗斯关系的剧烈变化。乌兹别克斯坦在.应对不断加剧的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威胁方面,获.得了俄罗斯的支持,双方在打击“三股恶势力”等安.全问题上保持着合作。
三、集安组织对东北亚地区构建多边安全机制的启示
经过多年发展,集安组织已经建立了一套机构.体系和运行机制,活动能力和影响力也在提升。自.1992年5月15日成立至2013年底,集安组织集体.安全理事会(及其前身)共签订各类法律文件238.个。1999年之前,《集体安全条约》机制框架内没有.签署太多的文件。在集体安全条约续签之后,组织.活动重新进入活跃期,尤其是2000年出现快速增.长。集安组织正式成立后,法律文件签署进入高水.平阶段。[8]这也预示着集安组织活跃期的到来。经.过多年的发展,集安组织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健全.的组织框架,并根据职能需要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部.门。当前,集安组织的主要机构包括:集体安全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议会大会、秘书长、秘书处、联合司.令部、外交部长理事会、国防部长理事会、安全会议.秘书委员会。秘书处和联合司令部是常设工作机.构。辅助机构有:国家间军事经济合作委员会、反毒.品走私专门机构领导协调委员会、打击非法移民专 .门机构领导协调委员会、紧急状况协调委员会、信息.安全工作组、阿富汗工作组、集安组织研究所、军事.委员会,以及集安组织研究所和其他公共组织等下.设机构。[9]集安组织在军事力量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军事.组成部分包括:集体快速反应部队、维持和平部队和.三个区域集体安全部队(中亚地区集体快速部署部.队,东欧地区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区域集团部队,高.加索地区的俄罗斯—亚美尼亚联合部队),以及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之间成立的联合防空体系、俄罗斯.与亚美尼亚共同建立的区域防空体系。为集安组织 .贯彻意志和应对问题,集安组织框架下的组织体制.机构日渐丰富和完善,各部门运转自如,军事力量建.设不断取得进展,这些是该组织能在地区安全和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基础和保障。
集安组织具有军事政治联盟性质,这在其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集体安全条约》中.明确规定了各成员国共同应对外来侵略的责任和义.务,在军事安全方面形成联盟。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成员国间进行广泛的军事和军事技.术合作,而其应对外来侵略的军事联盟效能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体现。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近年 .来的发展实践过程中,注重应对多领域的安全问题.和威胁,不仅保持着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传统功能,.而且把打击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跨国犯罪、毒.品走私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纳入到自己的业务.范围。俄罗斯作为主导者,推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发展有抗衡北约的意愿在里面。俄罗斯的这一动机.不足以吸引其他成员国的参与和配合,而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跨国犯罪、毒品走私等安全威胁为集.安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下,错综复杂的因素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拼接成了“多功能的区域安全组织”。
集安组织未必称得上是成熟的多边安全机制,.但它发展到现在体现出一个多边安全机制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历程。集安组织发展历程体现出的.问题,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也并不必然对其他地区.的多边安全机制构建具有指导意义,但其中存在着.可供借鉴和参考的价值。所谓集安组织发展历程对.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建构的启示,实则是通过对集.安组织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经验和教训,来考察和.分析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问题。
通过集安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地区.内多边安全机制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几个条件。第.一,地区内国家有通过多边机制寻求安全保障的意 .愿,是地区多边安全机制得以形成的先决条件。苏.联解体后,内外安全问题的交织使得地区内的国家.有进行多边安全合作的需求和意愿,虽然各国面临.的具体安全问题和诉求不尽相同,但通过多边安全.机制寻求安全保障是最值得尝试的。第二,具有满.足其成员国安全诉求的能力,即可以满足成员国基.本安全需要或解决其面临的安全问题,是多边安全.机制能够存在和继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虽然《集体.安全条约》在1999年之前表现不能令所有缔约国.满意,甚至在某些事情上显得无所作为,但大部分缔.约国享受到了该机制带来的效益。尤其是集安组织 .随着安全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发展方向、丰富机制的.功能和架构,以适应成员国的安全需要。也是基于.此,其成员国对该机制的依赖才能得到进一步维持。.第三,在成员国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据无法取消和不.可代替的地位,是多边安全机制能够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集安组织各成员国并不都具有保障自身.安全的能力,由于各成员国处境和诉求的差异,集安.组织的表现很难令所有成员国都满意。尤其是俄罗.斯在集安组织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难免使其他.成员国会有沦为附庸的担忧。虽然其他成员国对俄.罗斯有所忌惮,担心本国的独立主权受俄罗斯主导 .的多边机制侵蚀,但在安全方面却摆脱不了对集安.组织的依赖。部分成员国的担忧是潜在的,而安全.威胁和安全问题却是现实的。为了应对现实的问.题,这些成员国除了依靠集安组织别无选择,因为当.前没有其他力量可以替代该组织对它们的安全保障.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集安组织展现了地区性多边安全机.制发展的一个案例,虽然它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能成.为指导其他地区多边安全机制构建的模式,但其历.程中体现出的问题、经验和教训,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当前东北亚地区各国表现出的构.建多边安全机制的意愿和积极性,远远无法克服实 .践道路上现实的安全问题和障碍。虽然多边机制可.能成为影响和协调地区安全的平台,但在错综复杂.的地区安全现实的基础上,如何认识构建多边安全.机制的问题,值得思考。当前构建多边安全机制的.条件不成熟,不代表以后没有构建成功的可能。构.建多边安全机制本身应该是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的.途径和方法,而不应成为目的。当前,在构建东北亚.地区多边安全机制方面,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应该以.现有的条件为起点,争取把可操作的部分落实,哪怕.只是部分主体参与的、围绕局部问题展开的机制性.互动,只要对东北亚地区安全有积极影响,都是东北 .亚地区安全机制建设道路上的进步。
注释:
[1]门洪华:《东北亚安全困境及其战略应对》,《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8期。
[2]王俊生:《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 进展与出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 年第12 期。
[3]сайт одкб.основополагающие документы,http://www.dkb.gov.ru/f/azc.htm,2013 - 03 - 11 .
[4]а·абулхаиров.место и роль щос иодкб в рег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中亚区域合作机制研究论文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俄罗斯研究中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年版,第349 - 358 页。
[5]сайт одкб.общие сведения одкб,2013 - 02 - 05.http://www.dkb.gov.ru/a/a.htm.
[6]н.с.ниязов.основные векторы политики во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ой республики в 1994 - 2010 годы.– спб.: спбгу,2010,11с.
[7]曾向红:《乌兹别克斯坦与集安组织的曲折关系》,《国际问题研究》2012 年第6 期。
[8]нормативные правовые документы,подписанные в рамках одкб,2014 - 2 - 25.http://www.odkb - csto.org/documents/ detail.php? element_id = 133.
[9]структура одкб,2014 - 12 - 1.http://www.odkb - csto.org/structure/.
凯发总代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