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学科建设情况-凯发总代

||||
您现在的位置是:凯发总代 > 科研教学 > 科研 > 学科建设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学科建设情况
2019年05月27日 来源:俄欧亚所 作者:科研处
  • 字号:
分享到

1、学科概况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现有8个研究室,分别是俄罗斯政治社会文化研究室、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俄罗斯外交研究室、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室、中亚与高加索研究室、中东欧研究室、乌克兰研究室、战略研究室。每个研究室对应一个学科,分别是俄罗斯政治学科、俄罗斯经济学科、俄罗斯外交学科、俄罗斯历史学科、欧亚国际关系学科、中东欧学科、乌克兰学科、欧亚战略学科。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1个——俄罗斯学学科,重点学科3个——俄罗斯历史文化学科、当代中亚学科、中东欧学科,特殊学科1个——乌克兰学科。

学科人才队伍方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3人(含资格),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8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1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1人,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博士学历59人,硕士学历9人,本科学历5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16人,36-4517人,46-5536人,56岁及以上4人。正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年龄50岁,副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年龄45岁。

1学科发展概况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前身是苏联东欧所,是国内最早开展苏联问题和东欧问题研究的机构,有非常好的学科积淀和学术传承。苏联解体后,研究所开始调整研究室,以地区国别为主线成立了俄罗斯室、中亚室、乌克兰室(新东欧室)、综合室等,后来又把俄罗斯室按专业方向分成俄罗斯政治社会文化室、俄罗斯经济室、俄罗斯外交室,撤销综合室,新建战略室。

学科多年来变化不大。研究室的建制和方向比较稳定,保持了研究的连续性,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在基础研究方面力量最雄厚,成果最多,影响力最大。从《俄罗斯东欧中亚年鉴》到《俄罗斯东欧中亚发展报告》,再到《列国志》、《中亚五国概论》、《十年巨变》、《独联体十年》、《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等,都是具有奠基作用的综合性成果。

研究所根据地区形势变化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跟踪。为整合研究力量和实现跨室合作,研究所先后成立了三个院级非实体研究中心,于1994年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进行国别综合研究;于20025月率先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于2015年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在重视智库建设的背景下,根据党组的安排,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系实体智库。中心和智库都是问题导向,承担重大课题和委托课题,同时发布四本皮书:《俄罗斯发展报告》、《中亚国家发展报告》、《上合组织发展报告》、《“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研究苏联东欧的专门机构,是目前国内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问题的中心,在很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专家团队优势、学术传承优势、学科齐全优势、国别研究优势、资料积累优势,基本上没有突出的弱项和短板,在国际上也有较强的影响力,得到俄罗斯、中亚、中东欧的学术机构认可,在美、欧也有一定学术地位。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曾产生过一批学术地位很高的名家和学科带头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学科发展的黄金时期,对苏联东欧的政治、外交、民族等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苏联东欧的经济和政治转型的研究取得巨大成绩。最近10几年人才队伍稳定,学科建设步入第二个黄金时期。人才队伍顺利完成新陈代谢,60后、70后的一批专家学者已颇有成就,80后专家茁壮成长。人才队伍整体上学历较高,专业基础扎实,外语水平较好,有在对象国留学、访学或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新的学科带头人正在涌现,室主任基本上都是本学科的佼佼者。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员有15-20名,称得上学科带头人在职科研人员约有10位。

   (2)学科人才队伍概况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3人(含资格),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8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1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1人,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博士学历59人,硕士学历9人,本科学历5人。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16人,36-4517人,46-5536人,56岁及以上4人。正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年龄50岁,副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年龄45岁。

3机构设置与平台建设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机构设置比较稳定,需要加强的是多边和地区问题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对综合安全的研究、对社会文化的研究等。随着地区和国别经济研究的重要性上升,相应研究人才相对出现短缺。为此,俄欧亚系研究生招生增加了世界经济专业方向,《欧亚经济》杂志在办刊方向上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重视对俄罗斯、东欧、中亚出现的社会思潮的研究,尝试开展跨学科研究。

对外学术交流。与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比如北京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与8家境外学术机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俄罗斯科学院的远东所、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所、乌兹别克斯坦的总统战略所等是传统凯发总代的合作伙伴。

学术刊物。《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体系核心期刊)、《欧亚经济》(武汉大学评价体系核心期刊)都经历了一些调整变化,发稿、编校质量在国内同类刊物中都属于上乘。

研究平台建设。全国性社团组织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原中国苏联东欧学会)挂靠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每年年底举办一次影响较大的高端学术论坛。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行政托管的三个院级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国际分馆运转正常,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 学科现状总体评价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各学科无论在研究人员数量方面,还是成果数量、学术影响力方面,基本都出于国内学术界领先地位。

1)优势学科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是全国专门研究俄罗斯唯一成建制的研究所,“俄罗斯学”将研究所的三个院级重点学科(俄罗斯政治学科、俄罗斯经济学科、俄罗斯外交学科)和一个所级重点学科(欧亚战略学科)重新予以整合,打造优势学科——俄罗斯学学科,其涉及俄罗斯政治、经济、外交、历史与文化问题的研究。“俄罗斯学”学科体系比较完整,主要分支学科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科研队伍整体素质较强,拥有不少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都是国内俄罗斯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国内学术地位稳固。学科负责人孙壮志教授在国内外深具影响力,

“俄罗斯政治”学科设立于1999年,其前身为1981年设立的苏联政治学科。现有研究人员6名:庞大鹏(主任)、李雅君、郝赫、马强、吕静、刘博玲。年龄结构为601人;702人;803人。职称情况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2人。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为政治学4人,社会学1人,宗教学1人。1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三代结合,具有学术基础扎实、学术梯队建设合理、学术力量较强的特点。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从一般的政治和社会形势分析到对俄罗斯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进行理论探讨,进而对俄罗斯的发展道路和国家治理模式作出总结。出版了《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当代俄罗斯精英与社会转型》、《观念与制度: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国家治理》等具有较大学科影响力的专著。近10年来,研究室现有在职人员出版了专著9部,发表了63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撰写了大量俄罗斯政治领域的研究报告。“俄罗斯政治”学科在国内俄罗斯研究界居于领先地位。该学科科研人员撰写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国内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各领域问题的研究。学科带头人庞大鹏研究员出版专著4部,在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上发表75篇论文,撰写研究报告百余篇。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积极肯定,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15项,所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8项,共计23项。庞大鹏研究员2009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青年”,2013年当选为第三届院青年中心理事会常务理事、国际研究工作组组长,201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俄罗斯经济”学科在国内俄罗斯研究界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代表了国内研究的前沿水平。学科带头人徐坡岭研究员是从辽宁大学世界经济国家重点学科引进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俄罗斯经济研究国内领军人才。徐坡岭研究员2016年来所之后,和团队成员一道,把俄罗斯经济学科发展成为同行认可的国内领先学科。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俄罗斯经济学科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的不平衡问题。俄罗斯经济学科的团队研究能力比较强,新生代力量还需要引进和培养。近10年来,俄罗斯经济学科产出了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包括陆南泉、李建民、程亦军、徐坡岭、李中海、高际香等科研骨干,共出版著作3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87篇。

“俄罗斯外交”学科同样处于国内领先,在国际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地位。近五年出版中国社科院文库专著1部(《多极化背景下的中俄关系(2012-2015)》),在国内国际政治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7篇,完成外交部重点项目3项,被采用“要报正刊”及重要内部报告数十份,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数百次,本学科在国内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决策影响,在国际学界亦有一定的影响力。本学科带头人柳丰华研究员已出版个人专著3部、主编专著1部,发表著述200万余字,在国内俄罗斯外交研究领域处于前沿。另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助研1人,全部是博士。科研人员602人,704人,801人。

“欧亚战略”学科关注对欧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产生长期性、战略性影响的重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地区发展走势进行预判,属于综合性、跨学科、应用型研究。2009年以来,战略研究室完成一批院重点和社科基金项目,承担了一批部委委托交办课题,出版专著7部,发表43篇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研究报告等,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共有研究人员7人,属于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其中3名正研,2名副研,2名助理研究员,平均年龄45岁。学科带头人薛福岐研究员。

2)重点学科

“当代中亚”学科从目标管理开始就是院里的重点学科,涌现了多为有影响的专家。近五年来,中亚室共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部委委托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部委委托课题5项,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35篇,撰写社科院要报100多篇,其中被总书记批示1篇、常委批示2篇、部长级批示或采用8篇。学科带头人是张宁研究员。

“中东欧”学科在国内中东欧学界处于前沿地位,在国际中东欧学界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该学科所依托的中东欧研究室成立于1981年,原名为东欧研究室,2016年改现名,是国内现有中东欧研究机构中成立时间最长、人数最多、语种相对较全、学术力量较强的学术机构。中东欧室现有7名研究人员,46-552人,36-451人,35岁以下4人,包括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人。近10年来,中东欧室研究人员出版专著6部,译著1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6篇,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创新工程研究类项目外,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多项部委委托交办课题。中东欧室还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中国中东欧论坛,2019年将举办第四届论坛;《中东欧研究简讯》,2011年创办的电子刊物,重点介绍国内同行的研究状况和进展;“北京地区中东欧问题研究者新年联谊会”,自2012年起,每年春节前夕邀请研究中东欧的学者交流研究心得,探讨合作机会“中东欧观察”公众号2015年,中东欧室尝试应用新媒体,开设“中东欧观察”公众号,报道中东欧最新动态和相关学术活动,推介研究成果,至今关注者已达3000多人。学科带头人是高歌研究员。

 “俄罗斯历史”学科形成了老、中、青学术梯队。该研究室原来的名称是苏联研究室,目前,研究室50岁以上的有3人;4050之间的2人,40岁以下的2人。本学科以我们所两个国家级的课题:《20世纪的俄国:文件集》和《中苏关系档案汇编》为依托,这也是本学科一个得天独厚优势。依据新材料对苏联历史上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研究和阐释。在国内外各类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在权威期刊《历史研究》上发表多篇,极大地丰富了国内苏联史研究的内容。出版个人专著4部等。近五年重要代表性成果:刘显忠:《从苏联到俄罗斯: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研究》(合著),许华:《俄罗斯软实力研究》,都是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学科带头人刘显忠研究员。

这两个研究室都是7人,年龄结构相对合理,队伍最整齐,成果也非常突出。和研究所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3)特殊学科

“乌克兰”学科成立于1992年,与乌克兰很多科研机构和高校保持学术交流,相互参加对方举办的学术会议。乌克兰学科带头人是赵会荣研究员,译著《白俄罗斯简史》是研究白俄罗斯的重要学术参考书。近五年共发表成果约166万字,包括专著1部,译著1部,参与撰写著作25部,发表论文50多篇,1篇研究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20余篇研究报告(要报)获院优秀对策信息情况报告类和对策研究类三等奖。近4年内,乌克兰室引进3名年轻博士或博士后,目前,研究室共8人,从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其中两人在我驻外使馆借调。

联系凯发总代| 网站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旧版网站

凯发总代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