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和边缘:理解“大欧亚”-凯发总代

||||
当前位置 >> 凯发总代 >> 俄罗斯外交
中心和边缘:理解“大欧亚”
张昊琦 来源:中国俄欧亚研究网 2017年02月23日

  【内容提要】在现代世界体系的框架中,俄罗斯一直是一个以欧洲“中心”为坐标, 不断试图进入“中心”的“边缘”国家。苏联时期俄罗斯摆脱了世界体系,但是苏联解 体后重新沦落到边缘位置,进入世界体系中心仍然是它的核心目标。“大欧洲”战略的 失败推动了“大欧亚”战略的提出,深层次里反映了俄罗斯从“融入”到“重建”的转变。 但是俄罗斯战略思想中“以空间换时间”的历史经验,以及“转向东方”的效果不彰, 加重了俄罗斯的战略迟疑。从“大欧洲”到“大欧亚”的理念切换反映了俄罗斯面向亚太、 在未来世界中获得新的基础的渴望,但是在世界新格局尚未定型、世界政治的发展仍处 于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大欧亚”与其说是一项面向未来的长远之策,不如说是一项临 时脱困的权宜之计。

  【关 键 词】俄罗斯战略;中心与边缘;“大欧洲”;“大欧亚”;

  【作者简介】张昊琦,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在普京于 2016 年 6 月正式提出“欧亚伙伴关 系”(“大欧亚”)之前,关于“转向东方”的讨 论已经在俄罗斯学界广泛展开。俄罗斯外交与国 防政策委员会名誉主席谢尔盖.卡拉加诺夫提出的 “大欧亚”计划[1],在呈交给普京总统后最终成为 国家元首的倡议,显示了“转向东方”作为俄罗斯 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方向基本确定。而在普京正式 发布这项倡议前的 2015 年 9 月,哈萨克斯坦总统 纳扎尔巴耶夫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就提出了“大 欧亚共同体”构想,纳扎尔巴耶夫希望这个共同体 将欧亚经济联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盟全部纳入 进来 ;次年他又提出了深化欧亚经济联盟与第三方国家和经济机构的经贸关系的主张。 虽然普京和纳扎尔巴耶夫倡议的“大欧亚”在内容上多有重合,但来自外界的反响并不一样。大 国分量更重的俄罗斯,其倡议无疑受到外界的格外 关注。在探讨俄罗斯“大欧亚”计划的性质、形成 的背景和实施的前景时,一些基本问题构成了解读 “大欧亚”的焦点。例如,“大欧亚”计划的提出是否意味着俄罗斯战略的转向?“大欧亚”是不是 俄罗斯在“大欧洲”战略失利后的选择?由此而来 的问题是,“大欧亚”是俄罗斯面向未来的长远之 策还是临时脱困的权宜之计?从目前的内容来看, “大欧亚”无疑是一项地缘经济计划,但是从世界 政治的角度来看,它是否具有更深层的地缘政治性 质,从而影响到世界格局的重构?从其实施的角度 来看,“大欧亚”计划的推行无疑面临着诸多困难, 尚未明确的范围、欧亚地区复杂的形势以及既有的 多种机制和倡议,既容易使“大欧亚”成为一个空 泛而抽象的概念,也极有可能使其成为一个专注于 具体项目的“计划”,因此它如何才能实践其真正 的理念?

  目前,国内和俄罗斯学界主要是从现实的地缘 经济角度特别是从中俄合作方面对“大欧亚”进行 阐释和论述[2]。如果将“大欧亚”置于现代世界体 系的历史视野之下,我们也许更能理解俄罗斯提出 “大欧亚”战略的内在缘由、“大欧亚”理念的实 质及其未来前景。

  一、中心与边缘 

  在“中心”和“边缘”概念不断泛化的情况 下,俄罗斯学者似乎将其视为老生常谈[3]。但是在 确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现代世界中的位置,尤其 是 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俄罗斯在国家发展道路 面临重新选择的时候,沃勒斯坦在 20 世纪 70 年代 所提出的以“中心—边缘”为框架的“现代世界体 系”仍然是俄罗斯政治和知识精英思考的重要基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领导人一直倡议建立的新国际秩 序也与此紧密相关。

  在沃勒斯坦的历史和世界视野中,现代以前存 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即控 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另一种则是世界经济 体,它们是极度不稳定的结构,不是转变为帝国就 是解体了,但是发轫于欧洲中世纪末期的现代世界 体系五百年来没有转变为世界帝国,而且一直存在 至今[4]。现代世界体系是一个由经济、政治和文化 三个基本维度构成而且经济作为决定性因素存在的 复合体,它源自欧洲,在不断的扩张过程中逐渐把 世界其他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现代世界 体系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中心—半边缘—边缘”

  的结构,并且在其强制性的扩张过程中将这种不平 等的结构固化。中心区域通过剥削边缘和半边缘 地区榨取经济成果,从而维持自身的权力;而边 缘和半边缘地区或通过自身的努力挤入半边缘和 中心,或是继续沦落在边缘位置,处于依附于中 心的境地。

  “俄罗斯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于世界的国 家”[5],但是在现代世界体系中,俄罗斯一直在中 心和边缘之间挣扎,在开放和孤立之间选择,他试 图从边缘进入中心,但又往往重返边缘。彼得一世 之前的俄罗斯一直处于蒙昧状态的传统观点曾经十 分盛行,与之不同,苏联历史学家证实,前现代世 界的基辅罗斯曾经是欧洲的一个繁荣之地,无论在 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甚至在国家建设领域, 他并不落后于自己的欧洲邻居[6],其商业历史之悠 久也不仅仅局限于罗斯和拜占庭之间。除了位于“从 瓦兰人到希腊人”那条久负盛名的南北商路上, 他也是连接伊斯兰东方国家和北欧的通道的经过 之处[7]。后来蒙古的入侵以及基辅罗斯的衰落虽然 对俄罗斯的一些城镇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但是几 乎没有影响东欧地区的贸易路线[8]。从中国和中亚 至金帐汗国首都萨莱再向西通过俄罗斯西南部和波 兰到达西欧的商旅路线曾经一度贯通,里海和黑海 地区的贸易地位不断上升。由于诺夫哥罗德没有受 到蒙古入侵的破坏,波罗的海与西北俄罗斯之间存 在另一个巨大的交通系统。

  莫斯科公国也从来没有对欧洲经济世界完全封闭[9],但是立窝尼亚战争的失败中止了俄国向欧洲 的进一步开放,俄国进入半封闭状态,开始趋向于 在欧洲之外单独组建一个拥有自己联络网的独立经 济世界,16 世纪其贸易和经济取得平衡,主要得 力于南方和东方[10]。俄罗斯西进的失败推迟了其进 入欧洲经济体系的时间,避免了与欧洲资本主义的 过早对抗。在这一段差不多是“自给自足”的状态中, 俄罗斯通过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使之服从于国家 的根本目标。1649年的全俄缙绅会议通过的《会典》 最终使俄国农奴制法典化,农奴从此不可更改地被 束缚在土地之上;《会典》规定了服役贵族对封地 的所有权,服役官僚制也开始建立。彼得一世时期 对统治阶级进行了更为彻底的塑造,于 1722 年颁 布将全部文武官员分成十四个等级的“官秩表”, 建立了统一的官级体制,确立服役原则,从而把贵 族和地主都束缚在统一的政治架构中。同时,沙皇 将覆盖全国的商业贸易活动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一切使俄国成为一 个巨大的经济体,为俄国进入世界体系积蓄了实力。 当欧洲经济势力侵袭俄国时,俄国已走上了工业化 的道路,有力量保护其国内市场以及建于 17 世纪 的手工作坊和制造厂;18 世纪时俄国工业发展与 欧洲其他地区并驾齐驱,有时甚至居于领先地位[11]。 到 18 世纪,独立的俄国世界经济体消失,俄国成 为欧洲世界经济体系中充分加入的一员,而且由于 他在“东方”的扩张主义角色,他是以半边缘地区 的身份加入的[12]。

  沃勒斯坦认为,伊凡四世统治时期是俄国历史 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因为他在建立一个独立于欧洲 世界经济体之外俄罗斯自主国家时,加强国家的权 威,使得俄国内部社会结构定型了[13]。国家主义以 及绝对主义在俄罗斯的延续与其在世界体系中的边 缘和半边缘地位有关,资本主义资源的缺乏只能依 靠专制来进行弥补。正是国家主义和绝对主义使得 俄罗斯的最高统治者将包括政治、经济和军事在内 的所有资源集于手中,通过自上而下的现代化为国 家积蓄了力量。而现代世界体系中地缘政治的消长, 反复给予了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 会,俄罗斯的现代化循环周期与资本主义核心的霸 权周期几乎同步[14]。 尽管俄罗斯凭借其军事和政治实力一度在欧洲国际体系中获取了霸主地位,而且一直以强国的面 目示现,但是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他始终未 能进入中心,总是在边缘和半边缘国家之间徘徊。 19 世纪下半叶大改革所开启的现代化极大地推动 了俄国工业的发展,但大改革之后的 20 年,俄国 的工业经济在世界工业产值中所占的份额微不足 道,只有粮食出口不断增长,到 1879 年,粮食出 口占全俄出口总额的 56.2%[15]。为了推动粮食和原 材料的出口,铁路运输业成为俄国工业化的支柱 行业,大量外资涌入俄国的铁路建设。到 20 世纪 初,俄国已经深陷外债的泥潭,丧失了偿付能力, 实际上已经降为边缘国家。列宁曾经将中欧区、 不列颠区和美洲区定为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交通、 贸易和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区域,而俄国是不发 达的区域[16];相对于英、德、美三个主要的(完全 独立的)国家而言,俄国始终居于“一等国,但不 是完全独立的”次要的国家行列[17]。

  布尔什维克的革命针对的是这个不平等和不合 理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虽然它无力摧毁这个体系, 但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实践使得它几乎成功 地摆脱了世界体系[18]。但是支持第三世界民族解放 运动的高昂付出、国内官僚主义的盛行、劳动生产 效率的低下、意识形态的僵化以及军备竞赛的拖累, 严重窒息了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当戈尔巴 乔夫的改革转到资本主义的轨道时,俄罗斯重新沦 为边缘国家,而在奉行新自由主义理念的叶利钦时 代,这种边缘化的状况更为加剧。普京时代也没有 改变这种情况,依赖威权制度的运行和石油价格的上涨所实现的政治和经济稳定,只不过使经历了灾 难和动荡的俄罗斯社会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理 喘息”[19]。俄罗斯面对的,仍然是如何摆脱边缘、 进入中心的问题。

  二、空间与时间 

  俄罗斯的内部发展也存在着中心和边缘问题, 巨大的地理空间使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以乌拉尔山 和高加索山为界,西部和北部属于欧洲,东部和南 部属于亚洲。与欧洲部分的中心相比较,从伏尔加 河流域(鞑靼)经乌拉尔、西伯利亚一直延展到太 平洋的空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边缘,这也就是地缘 政治学家亚历山大·杜金所说的“俄罗斯的东方” (русский восток)或者“内部的东方”(внутренний восток)[20]。在人口、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等各 方面,东方呈现出另一种面貌。但是,正如俄国哲 学家伊万·伊里因所认为的,俄罗斯的领土不是一 个“机械的总和”,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21]。 在历史上,东方为俄罗斯提供了空间的转换余地, 从而为俄罗斯的生存与发展赢得了时间。

  1583 年,持续了 25 年之久的立窝尼亚战争以 俄国的失败告终,伊凡四世控制波罗的海贸易区, 借此与西方建立稳固联系通道的努力宣告落空。立 窝尼亚战争失败后,俄国“与其说处于正在形成的 世界体系的边缘,不如说已经被驱逐出边缘之外”, “孤立与停滞成为边缘发展的唯一现实选择”[22]。 但是在沃勒斯坦看来,立窝尼亚战争的失败对俄国 来说是历史的运气,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胜利”, 因为“俄国没有被拉入欧洲的世界经济体,其资产 阶级和君主至少暂时避免了邻国波兰的命运”[23]。 沃勒斯坦将波兰以及西班牙和奥斯曼土耳其等国在 近代竞逐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他们过早地直接融入 了欧洲世界经济体。虽然这些国家的达官显贵通过 经济作物出口参与世界贸易,获取了大量的奢侈品,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依然具有传统自我扩张性质、 不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短期获利行为带来了灾难性 的影响。相反,俄罗斯避免了这样的后果,在西线 的失败不仅留给了他独自经营“俄国经济体”的时 间,而且他通过在东方的扩张积累了自己的实力。 俄国历史学家格·维尔纳茨基说,“正是俄国人在 西面被遏制和赶回时,他们开始向东面的西伯利亚

  推进”[24]。

  1552 年和 1556 年,伊凡四世分别征服喀山汗 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一举到达乌拉尔山脉和里海, 打开了通向亚洲腹地的道路。1581 年叶尔马克率 领哥萨克军队越过乌拉尔山,开始远征西伯利亚, 次年即征服西伯利亚汗国;17 世纪中叶俄国的势 力已经到达太平洋岸边,18 世纪中叶最后征服楚 科奇半岛和堪察加半岛。这样,将近 1 000 万平方 千米的西伯利亚土地被俄国纳入版图。与东方的征 服结果基本同步的是,俄国通过彼得一世的西化改 革以及在波罗的海获得了面向西方的“窗户”后, 开始进入西方。用自由主义史学家的话来说,18 世纪俄国“开始与欧洲真正融合,与其他欧洲国家 成为统一的文化、经济和信息共同体,并与其经历 相同的社会变革”,只是“时间上晚了一步,强度 也有差别”[25];用沃勒斯坦的话来说,到这个时候, “独立的俄国世界经济体确实已经消失了,俄国已 经成为欧洲世界经济体的又一个边缘地区”[26]。这 个时候进入欧洲世界经济体,对俄罗斯来说是相对 有利的。

  16 世纪末期至 18 世纪中期俄罗斯向东方的扩 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俄罗斯历史发展中的战 略大腾挪,也是其“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例子。 进入近代之后,通过战争手段扩张领土的代价已经 越来越昂贵,但是俄国向东的扩张却极其顺利,以 至于俄国的征服被视为对“无主之地”的拓荒。东 部地区为俄罗斯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例如毛皮主要 来自于西伯利亚。据统计,16—17 世纪俄国的外 贸仅毛皮的收入约占整个俄国外汇收入的 1/3[27]; 1680 年从西伯利亚获取的毛皮收入占全俄预算的12% 以上[28]。此外,俄国新兴的工业也开始向东部 扩展。彼得一世在乌拉尔山脉和西伯利亚建立了大 量的铁厂,如 1697 年在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 1699—1701 年在涅维扬斯克和卡缅斯克建立的工 厂。北方战争的开始加速了在东部建厂的进程,后 来还利用部分瑞典俘虏充当劳动力,在伊尔库茨克 建立了一座铁厂。1750 年,俄罗斯铁的年均出口 量突破了1.9万吨[29],而到1860年,俄国生产的 32.1 万吨生铁中有 76% 产自乌拉尔地区[30]。

  虽然俄罗斯东部地区尤其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 发展相对于西方来说较为缓慢,严酷的自然地理条 件、人口的稀少以及与中心地区的远隔是其不利因 素,但是东部地区对整个俄罗斯帝国的意义是不言 而喻的。且不说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留给后世的宝 贵财富,历来是俄罗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就 这个巨大的空间来说,其地缘战略意义对于俄罗斯 的历史发展是无比深远的。因此,18 世纪的俄国 科学家罗蒙诺索夫曾经预言,“俄国的强大有赖于 西伯利亚”[31]。从历史上看,在与西方的竞争中, 东部为俄罗斯的战略腾挪预留了大后方,在俄国的 军事战略思想史中,“以空间换时间”不仅仅是一 项战术原则,而且也是一项战略原则。

  “以空间换时间”是俄罗斯统帅库图佐夫在 1812 年卫国战争中打败拿破仑的经典范例。面对 拿破仑大军的入侵,库图佐夫实施目的明确、有条 不紊的战略撤退,甚至不惜暂时放弃莫斯科,将其 让予拿破仑,从而以空间换取敌人的疲劳、消耗与 战略困惑,以谋求最后的反攻机会。“以空间换时 间”同样体现在 1941—1945 年苏联卫国战争中, 战争初期,斯大林出于意识形态和民众士气的考虑, 在前方军事严重失利的情况下转为积极防御,没有 实施战略大撤退,而是固守莫斯科背水一战,使得 乌拉尔以东的广大地区成了战时大后方。在经济转 入战时轨道后,西部地区的 1 360 个大型工业企业 被迅速转移到东部[32],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投入生产。 战前苏联还在内地新建了三大工业基地,包括乌拉 尔的煤炭冶金基地和哈萨克的煤矿基地。这些战时 企业和工业基地成为苏军武器和装备的强大供应 地,为苏联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在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中,“以空间换时间”不 仅仅在军事战略中具有典范性的意义。为俄国史家所称道的是,俄罗斯在西向的扩展中遭遇挫折时, 往往能在东方有所收获,弥补在西方的损失。1855 年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标志着它在欧洲 霸主地位的丧失,从欧洲国际政治体系的中心滑落 到边缘。在奉行“韬光养晦”的对外政策中,俄罗 斯在东方获得了巨大的外交和军事胜利。在远东, 俄罗斯利用中国清王朝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虚弱, 以及英法联军所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于 1858 年和 1860 年迫使清廷与之签订《中俄瑷珲条 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一百余万平 方千米的领土。在中亚,浩罕、布哈拉和希瓦三 汗国以及土库曼被俄罗斯攻下,成为其藩属国。 在当今俄罗斯的“东西之争”中,一些俄国历史 学家认为,俄罗斯与东方本来罕有交集,自 18 世 纪以来,俄罗斯帝国在欧亚地区发生的所有冲突, 皆是对外来挑战做出的反应;俄国在 19 世纪下半 叶兼并中亚,乃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对英国不断 扩张的反制[33]。其实这正说明了俄罗斯“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的心态。

  “领土容纳着和承载着历史,并且以一定的方 式解释历史。”[34]积极向外拓展空间是俄罗斯历史 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空间也塑 造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生活,造就其文化特性,积淀 其历史心理。这个规模巨大的空间一方面为俄罗斯 国家的发展以及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赋予了巨大的潜 力和保障,另一方面也为国家的统合以及内部发展 的协调造成了无尽的障碍。中心与边缘之间经济社 会发展的严重落差,各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和多样 性,一直困扰和撕裂着国家的同一性。从 19 世纪 中期以来的“东西之争”到 20 世纪 90 年代大西洋主义和欧亚主义的切换以及近年来关于“转向东方” 的辩论,无不显示了空间与时间之间的矛盾。俄罗 斯的历史经验给人以一种直接的观感,即俄罗斯在 向西发展受阻时,他就会适时地“转向东方”,从 东方寻找机会 ;而在向西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敞开 时,他又会重新“面向西方”。一般认为,俄罗斯 近年来“转向东方”的重要背景,固然是亚太地区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重心的东移,但更重要的是 乌克兰危机造就了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持续紧张, 从而在西向发展中很难有所突破。这似乎是历史上 “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重现。虽然一些学者认为 不能进行简单的历史类比,当前俄罗斯转向东方有 着持续的内在动力支持,外部因素的变化不会有决 定性的影响[35],但是从帝俄到苏联,再到苏联解体 之后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开发和发展一直 是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近 年来如此高调的所谓“转向”问题,而且近年来“转 向东方”的成效不彰,立即引起了俄罗斯国内对此 项政策的质疑[36]。这其实显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转向东方”究竟是俄罗斯的临时脱困之计,还是 它的一项长远之策?它是否构成俄罗斯的“根本目 标”,或者说是从属于“根本目标”的一项手段? 因为国家根本目标的素质特别是战略性素质,应该 是合理、明确、集中、有限、内在平衡和充足的, 而集中和内在平衡是关键[37]。

  三、从“大欧洲”到“大欧亚” 

  从前面的论说中可以看出,俄罗斯需要面对和 解决的现实问题不过是其历史问题的延续,即两个 层面的“中心—边缘”问题。第一个层面是进入世 界中心还是停留在边缘的问题,这是俄罗斯面向未 来的根本问题,毫无疑义的是,苏联解体之后的俄 罗斯仍然希望在预想的历史轨道中进入世界的中 心;第二个层面是俄罗斯内部的中心和边缘的平衡 甚至切换,即处理俄罗斯内部的中心和边缘问题, 是政策性的平衡还是战略性的转向,这是从属性的 问题。从“大欧洲”到“大欧亚”理念的转向,似 乎将这两个层面合而为一,并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 延展和超越。这种转向从深层次来说,意味着从“融 入”到“重建”的转向。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一直 致力于“融入”西方,试图借助西方的支持,通过现代化的“赶超战略”摆脱自己的边缘位置得以进 入中心。但是融入目标在事实上的失败以及资本主 义体系所遭遇的危机,使俄罗斯产生了至少在远景 上进行“重建”或者是“取而代之”的构想,“大 欧亚”就是这种理想的图景,而俄罗斯发展重心的 东移则是实现这个远景的基础。

  “回归欧洲”、“共建欧洲大厦”是戈尔巴乔 夫改革道路选择的一个转向,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 斯发展的核心目标。虽然俄罗斯在外交政策上有过 从“大西洋主义”到“欧亚主义”的切换,但是建 立俄罗斯与欧洲统一的经济、自由、安全和文化空 间这个目标一直以来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世界金 融危机之后的 2010 年,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提出 了覆盖“从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的新欧洲安全条约,普京也提出了在这一空间中建 立欧洲经济新体系的构想。但是乌克兰危机发生后, 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欧 洲”战略事实上宣告了失败,“转向东方”从而成 为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议题。不过梅德韦杰 夫的表态代表了大部分俄罗斯精英的真实想法 : “不管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心理上,俄罗斯都不 会离开欧洲”[38]。事实上,即使“大欧洲”战略失败, 俄罗斯仍然残存着侥幸心理,寄望于美国特朗普总 统执政后取消对俄罗斯的制裁,实现两国关系的缓 和与正常化,从而为重启“大欧洲”奠定基础。从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转向东方”是一种经济面向, 即通过发展与亚太国家的经济联系,挖掘西伯利亚 和远东的潜力,消除西方制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又能够以此作为与西方讨价还价的筹码。如果 是这样,那么“转向东方”也可以说是历史上“以 空间换时间”的重演。

  这种解读在当前俄罗斯战略仍然处于不确定状 态或者是过渡状态的情况下似乎更容易为人理解和 接受,因为俄总是一个“不断寻找机会的国家”[39]。在目前被西方制裁和孤立的背景下,俄罗斯在国家 发展道路上的选择仍然处于摇摆和争论之中,自由 派和保守派各持己见。2016 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 战略方案的制定一波三折,某种程度上显示了精英 共识的缺乏。库德林领导的战略研究中心向政府呈 递的方案受到了总统顾问格拉济耶夫的严厉批评[40], 普京委托斯托雷平俱乐部提出另外的中期发展方 案,以形成“竞争”[41]。双方都在说服普京接受自 己的方案。库德林认为,引入外资是俄罗斯促进经 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俄罗斯即使落后,也要以 二等角色“融入”国际技术工艺链,为此他甚至要 求普京降低地缘政治紧张度[42]。但是保守派对俄罗 斯的未来发展相当悲观,格拉济耶夫描述了俄罗斯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七幅可能图景[43],认为俄罗斯 可能沦为美国和中国经济边缘地带的“飞地”,在 没有自身战略的情况下,就会把开发俄罗斯经济空 间的主动权拱手让给外国,再次成为“竞争中的世 界强国的侵略对象”和“筹码”。他认为最为理想 的图景是俄罗斯集中力量,通过加强建立新型工 艺生产和新世界经济制度转向“超前发展战略” (стратегия опережающего развития),这幅图景 就是实施普京所提出的“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的 图景,其基础是欧亚经济联盟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 国。为此,俄罗斯需要与中国协调一致,全力进入 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心。

  从格拉济耶夫的这个角度来看,“转向东方” 以及“大欧亚”倡议显然是俄罗斯从“融入”到“重 建”的战略转向,而不再局限于“以空间换时间” 的传统战略思维。他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正在 促进一个“新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俄罗斯应 当利用这个机遇,参与新体系的建立。在这一点上, 他似乎超越了卡拉加诺夫的“大欧亚”理念和特列 宁的“俄中协约国”理念。俄罗斯人即使在困境中 也没有放弃过改变世界的使命意识,他们认为,虽 然苏联摆脱世界体系的“无畏和英勇的尝试”以失 败告终,但 21 世纪俄罗斯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 改变世界体系[44]。从这个愿景来看,“大欧亚”计 划提供了一个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可行方案。在这个 过程中,俄罗斯基于曾经的“世界性领袖”地位, 将自己视为当仁不让的主导者[45],而中国将发挥领 先作用,但不是主导作用[46]。 但是现实与愿景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大欧亚”倡议经普京提出后至今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路 径,其实施的进路也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形 成了强烈的对比。虽然普京将“大欧亚”的框架做 得很大,甚至延伸到欧盟并希望把它圈进来,但亚 太地区显然是这个框架的重心。不过亚太地区本来 就存在着多极、分散化的趋向:东盟国家自成一体, 韩国日本是美国的盟友,中俄和中亚国家已经被纳 入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印是金砖国家重要成员。而 且亚洲国家之间关系复杂,还存在许多一时难以解 决的矛盾。在这个地区同质性本来就不强的情况下, 俄罗斯作为一个传统的欧洲国家,能否将其纳入“大 欧亚”框架?因此更为适宜的看法是,“大欧亚” 目前是一个范围更加广泛的一体化项目,可以被视 为欧亚经济联盟的自然延伸。其首要任务是将该地 区现有的国际组织或一些项目,如欧亚经济联盟、 上海合作组织、“丝绸之路经济带”等整合起来。

  对俄罗斯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其经济状况 还不足以支撑“大欧亚”战略的实施。乌克兰危 机之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以及国际 能源价格的下降,对俄罗斯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 面影响,俄罗斯走出困境的前景也不明朗。在这 种情况下,“大欧亚”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还 是一个未知数。

  在俄罗斯的东向战略中,西伯利亚、远东的开 发和发展意义重大,它是确立战略面向的基础。历 史上,它是发展所需资源的供给者,服务于中心的 大后方,战略腾挪的大空间。现在,也许只有在国 内完成了中心和边缘的切换,实现了真正的战略东 移,俄罗斯实施“大欧亚”战略的意志才能真正体 现出来。战略面向的解决莫过于迁都,为此,俄罗斯的新欧亚主义者和“大欧亚”构想的设计者都提 出过迁都方案。

  新欧亚主义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杜金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俄罗 斯的东方”和北方一样,是未来地缘政治的战略 基地,是欧亚的命运之地。随着整个俄罗斯东方 的发展,以及太平洋作为“未来之洋”的重要性 日益突出,莫斯科失去其“中心”意义、过于“西 方化”的时刻将要到来,西伯利亚的新首都将是 “空前辉煌的新千年的首都”,不仅具有全国性 的意义,而且还有全大陆和全球的意义。在他看来, 新西伯利亚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它不仅是西伯利 亚最大的城市,而且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智力中心。 自新西伯利亚的西部轴线延伸到乌拉尔的首府叶卡 捷琳堡,再到莫斯科,向东辐射到伊尔库茨克、哈 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新西伯 利亚”轴线将成为俄罗斯内部地缘政治的最重要的 轴线[47]。

  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大欧亚”构想的倡导 者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迁都西伯利亚和远东的问 题。特列宁在《帝国之后:欧亚的历史》中建议, 俄罗斯可以考虑将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21 世纪 的首都”。因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港口城市,与东 亚的中心城市距离较近,可以与这个时代最有活力 的人民直接联系,同时它接近中俄边境的位置也可 以保证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不仅服务于远东, 也推动全国、西伯利亚和北极的发展[48]。2012 年符 拉迪沃斯托克亚太经合峰会召开前夕,卡拉加诺夫 主持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报告认为,“为 了参与亚太一体化进程和更好地实施‘西伯利亚工 程’,俄罗斯需要把首都的部分功能转移到西伯利 亚和远东地区的一个或几个城市(如符拉迪沃斯托 克),通过在这一地区建立太平洋首都的方式,实 现面向亚太政策的根本转向”[49]。2013 年,符拉迪 沃斯托克市市长伊戈尔·普什卡列夫也曾建议政府 迁都符拉迪沃斯托克[50]。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 迁都建议,如联邦委员会议员阿尔诺得·图洛霍诺 夫建议迁都叶卡捷琳堡[51],格拉济耶夫赞同将欧亚 联盟的首都定在梁赞[52],等等。 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它牵涉国内和国 际的诸多因素。俄罗斯的迁都建议者都看到了亚太 地区发展的活力以及俄罗斯向东发展的潜力,他们首要考虑的是战略面向问题,而不单纯是经济面向 的问题。对于俄罗斯这样长久摇摆于东西方的大国 来说,战略面向是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特列宁 说,如果彼得大帝在世,他仍会从莫斯科拔营而起, 不过这次是面向日本海,而非波罗的海[53]。但是在 任何时候,迁都对俄罗斯来说都是一场“革命”, 在目前它只能是一种“构想”,在可预见的将来也 很难成为现实。历史上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重心一直在欧洲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是它对亚太地 区能否承担世界格局重组的角色也抱持一种怀疑的 态度。这种怀疑在俄罗斯自由派们身上更为深切。 因此依托亚太地区建立世界新秩序只是一种远景, 当前亚太地区的复杂性以及潜藏的风险构成了俄罗 斯战略迟疑或观望的理由。在此情况下,俄罗斯“转 向东方”以及实施“大欧亚”计划与历史上的经验 似乎并无二致。

  结 语 

  俄罗斯是一个深具潜质的世界性大国,但是其 实力与使命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大 欧亚”战略中也深刻地体现出来,宏大的战略框架 与实施能力适成对比。在现代世界体系中,俄罗斯 一直处于边缘和半边缘的位置,又不断地试图进入 中心。这种努力贯穿了他的历史。尽管在苏联时期 他以巨大的代价摆脱了世界体系的束缚,但是苏联 解体后它仍然被置于边缘位置,当前俄罗斯所面对 的仍然是其在历史上所面对的问题。巨大的地理空 间和历史的遗产使得他一直在东西之间徘徊,难以 确定国家发展的大战略。俄罗斯具有战略韧性但缺 乏战略耐性,他没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大欧亚”战略是“大欧洲”战略失败后提出来的,但是在明 确的战略仍未确定以及战略定力不足的情况下,俄 罗斯更被视为一个机会主义者,当前还没有定型的 国际格局以及世界政治发展的不确定性加深了人们 的这种观感。“大欧亚”战略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可能是一个虚多实小的架构,很可能被俄罗 斯自己首先放弃;他也可能局限于具体的项目计 划,从而失去了其战略性。因此,与其说这是一 项面向未来的长远之策,毋宁说是一项临时脱困 的权宜之计。

  注释: 

  [1] 2015 年 5 月,卡拉加诺夫发表了《欧洲危机的欧亚出路》报告, 其后又撰写和主持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大欧亚”的文章和报告。参见: караганов с. евроазиатский выход из европейского кризиса. http:// globalaffairs.ru/; караганов с. обещание евразии. //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26 октября 2015; караганов с. российская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новый этап?. //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25мая 2016; караганов с. евразийское решение для европейских кризисов // project syndicate. – 16 september 2015; караганов с. с востока на запад,или большая евразия. //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24 октября 2016; к великому океану -4: поворот на восток.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ые итоги и новые задачи. доклад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дискуссионного клуба ?валдай?. москва,май 2016. http://ru.valdaiclub.com

  [2] дмитрий тренин,от большой европы к большой азии?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ая антанта. http://globalaffairs.ru/; семушин д. ?большая европа? или ?большая евразия?: пора менять не только риторику // eurasia daily. 22 cентября 2015; бордачёв т. новое евразийство // россия в глобальной политике. 2015,№ 5; иванов и. закат большой европы. выступление на xx ежегодной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балтийского форума ?сша,ес и россия — новая реальность?,12 сентября 2015 г.,юрмала,латвия. http://russiancouncil.ru/inner/. 国内关于“大欧亚”的文章多为时评类文章,完整梳理和分析的论文不多, 如李自国:《大欧亚伙伴关系:重塑欧亚新秩序?》,载《国际问题研究》 2017 年第 1 期。

  [3] крылов м.п. некоторые 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 замечания по проблеме ?центр – периферия? //лабиринт. журнал социальногуманитарных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2012,№ 3.

  [4] [ 美 ]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罗 荣渠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61—462 页。

  [5] кагарлицкий б. периферийная империя:циклы русской истории. м.: алгоритм,эксмо,2009. с.34.

  [6]⑤ будовниц и.у. обществ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мысль древней руси (xi-xiv вв.). м.: изд-во ан ссср,1960. с.9.

  [7] [英]m.m.波斯坦、爱德华·米勒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 二卷),钟和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02—407 页。

  [8] 同上,第 490 页。

  [9] [ 法 ] 费尔南·布罗代尔:《15 世纪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 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施康强等译,三联书店 1993 年版,第 508 页。

  [10] 同上,第 509 页。

  [11] 同上,第 536 页。

  [12] [ 美 ]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罗 荣渠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32、234 页。

  [12] [ 美 ]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第 411 页。

  [14] [ 美 ] 格奥吉·杰尔卢吉扬、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世界体系 视角下的俄罗斯》,王娜娜译,载《史学集刊》2016 年第 3 期。

  [15] [ 苏 ] 米·波克罗夫斯基:《俄国对外贸易统计汇编》第 1 卷, 彼得堡 1902 年版,第 117 页。转引自王云龙:《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 沙皇俄国最后60年社会转型历程解析》,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6页。

  [16][苏]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级阶段》,载《列宁全集》 第二版第 27 卷,第 408 页。

  [17] [ 苏 ]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笔记》,载《列宁全集》第二版 第 54 卷,第 202 页。

  [18] кагарлицкий б. периферийная империя:циклы русской истории.с.573.

  [19] кагарлицкий б. периферийная империя:циклы русской истории.

  [20] дугин а. основы геополитики.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будущее россии.м.,1999.с.328.

  [21] ильин и.а. наши задачи. собр. соч. т.2. кн.1. м., 1993. с.297.

  [22] кагарлицкий б. периферийная империя:циклы русской истории.с.170.

  [23] [ 美 ]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第 414 页。

  [24] 转引自[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 第 401 页。

  [25] [ 俄 ] 鲍 ? 尼 ? 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下),第 316 页。

  [26] [ 美 ]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第 403 页。

  [27] история якутской асср. т.2. якутияот 1630-хгодовдо 1917 г. изд-во ан ссср. 1957. с.26-27.

  [28] 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五卷上册),三联书店 1963 年版,第 200 页。

  [29] [英]e.e.里奇、 c.h.威尔逊主编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5卷), 高德步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58 页。

  [30] [ 英 ]h.j. 哈巴库克、m.m. 波斯坦主编 :《剑桥欧洲经济史》 (第 6 卷),王春法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36 页。

  [31] ломоносов м. в. сочинения. т. 7. л.,1937. с. 375. цит. по: бороноев а.о. м.в.ломоносов о роли сибири в развитии россии. к вопросу о его 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взглядах.// вестни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12. сер.12. вып.2.

  [32]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6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8 页。

  [33] русская днк: почему россия никак не может сделать выбор между западом и востоком. https://lenta.ru/articles/2016/06/20/ russian_dna/

  [34] [ 法 ] 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空间和历史》,顾 良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4 年版,第 15 页。

  [35] 赵华胜:《评俄罗斯转向东方》,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6 年第 4 期。

  [36] александр габуев,поворот в никуда: итогиазиат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и в 2015 году. 29.12. 2015. http://carnegie.ru/ commentary/?fa=62369

  [37] 时殷弘编:《战略二十讲》,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编者 序第 6 页。

  [38] дмитрий медведев,новая реальность: россия и глобальные вызовы. 23 сентября 2015. http://government.ru/news/19772

  [39] [ 美 ] 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等译,海南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8 页。

  [40] восемь заблуждений кудрина. сергей глазьев раскритиковал экономическую программу алексея кудрина. https://www.gazeta.ru/ business/2016/08/15/10129241.shtml

  [41] путин поручил разработать альтернативу программе кудрина. http://www.rbc.ru/politics/25/07/2016/579583ce9a7947fc9c3d2b72

  [42] кудрин предложил путину снизить 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ую напряженность. https://www.vedomosti.ru/economics/ articles/2016/05/30/642871-kudrin-putinu

  [43] семь сценариев для россии. сергей глазьев дает семь сценариев развития для россии. https://www.gazeta.ru/business/2017/02/25/10543481. shtml#page5

  [44] кагарлицкий б. периферийная империя:циклы русской истории.с.573.

  [45] сергей глазьев: ?россия должна играть первую скрипку в большом евразийском объединении? (интервью. часть 2). http://glazev.ru/econom_polit/504/

  [46] карагановс.евроазиатский выход из европейского кризиса.

  [47] дугин а. основы геополитики.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е будущее россии.с.339-340.

  [48] дмитрий тренин,post-imperium: евразийская история. м.: росспэн,2012. с.322.

  [49] караганов с.а.,барабанов о.н.,бордачев т.в. к великому океану,или новая глобализация россии// 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доклад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дискуссионного клуба ?валдай?. июль 2012. http://vid-1.rian.ru/ig/valdai/toward_great_ocean_rus.pdf

  [50] мэр владивостока предложил перенести столицу россии на восток.http://www.e1.ru/news/spool/news_id-394343.html

  [51] сенатор совета федерации предложил перенести столицу в 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http://www.e1.ru/news/spool/news_id-438176-section_ id-15.html

  [52] сергей глазьев: ?россия должна играть первую скрипку в большом евразийском объединении? (интервью. часть 2).

  [53] дмитрий тренин,post-imperium: евразийская история. с.322.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