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印度一直把中亚看作是自己“延伸的邻国”,两个地区从远古到现代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联系。文章试图从古代、中世纪、近代及冷战期间四个阶段论述两个地区间的交往和联系,以期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解读崛起的印度同中亚地区的关系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冷战结束前;印度;中亚;历史变迁
中图分类号: d8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5330 (2010) 03—0052—05
作者简介:张静,兰州商学院讲师;蒋致洁,兰州商学院教授(甘肃兰州 730020)。
目前,国内外研究印度和中亚关系的专著和论文大多集中在冷战后印度和中亚在能源和反恐等 领域的合作。本文主要对冷战结束前印度和中亚关系的历史变迁加以梳理,以期为我们在新形势下重新解读印度同中亚地区的关系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一、古代的印度和中亚[1]
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的相互影响和往来要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前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中亚地区远古时代的居民属于印欧人种,是雅利安人的发源地。处于氏族社会阶段的雅利安人,其生活状态是流动的,逐水草迁徙的。在不断的部落纷争中,他们不断向远方迁移,其中一支雅利安人自北向南迁入了印度,同当地居民接触后共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2]。旁遮普“h号公墓文化”的彩灰陶文化就是印度河文明留下的文化传统与印欧人文化传统结合的产物[3]。印度的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中都零星地记载了有关雅利安部落情况,说他们是使用马和战车,流动性强,武力强大的氏族组织[4]。
与此同时,被印度学专家称为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的哈拉巴文化也充分证明了印度与中亚的交往活动。哈拉巴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750年,它代表着当时世界发展最高水平的文明,它的成就和繁荣不断向外传播。莫亨佐达罗和哈拉帕都是当时的贸易中心,它们同中亚、波斯、阿富汗、古吉拉特都有着广泛的贸易联系。印度进口金、银、铜、锡、玉石和大理石,而出口的是布匹[5]。中亚地区的考古发现了哈拉巴文化时期的手工艺品、金属制品、彩色陶器、象牙等,这充分证明了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存在着信德河谷地和中亚地区古代居民间的密切联系[6]。
吠陀时代末期,印度社会处于分裂的局势之中。公元前4世纪,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开始了征服中亚和印度的活动。处于波斯帝国的统治下的印度西北部,与中亚建立了密切的文化联系。征服中亚后,亚历山大在中亚交通道路沿线修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镇,这些城镇成为中亚传播希腊文 化的中心。亚历山大正是通过中亚将希腊艺术传入印度并与佛教结合,形成了著名的犍陀罗艺术。
在公元前的最后几个世纪,西北印度再次受到来自中亚新移民浪潮的冲击。公元前2世纪,大夏几个部落发生冲突,相互推向南方的肥沃低地地区。最终塞人征服了印度,他们在印度西北地区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塞人是中亚的游牧部落,公元前8~7世纪曾活动于锡尔河以北,约公元前165年,月氏人在匈奴的袭击下徙入伊犁河流域,该地的塞人有一部分难逃至印度西北部,在今克什米尔及喀布尔河下游地区建立了罽宾国。公元1世纪初,塞人逐渐向印度内地 深入,占领了印度西部地区,他们在那里建立了若干小国,小国的统治者称为总督或大总督。这些塞人在统治印度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印度文化,皈依了印度教,并最终完全融入了印度民族[7]。
印度西北地区总是受到外来统治者的不断侵入,而在东部的摩揭陀气息奄奄之际,大月氏重要部落贵霜部翕侯丘就却统一五部,建立贵霜帝国。其子阎膏珍“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将贵霜帝国的统治扩展到旁遮普、印度河流域。之后的贵霜王迦腻色伽,进一步向印度扩张,将其势力扩展到恒河的中游地区。公元2世纪贵霜帝国的疆域西起咸海,东至葱岭,南包括印度河和恒河 流域,形成连亘中亚和北印度的庞大帝国。定都布路沙布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8]。
在贵霜帝国时期,印度北方和中亚在政治上连成一片,使得印度和中亚的关系达到了顶点。同时由于罗马帝国上层对中国丝绸以及其他来自东方的贵重物品的需求,印度西北成为东西贸易的主要通道,于是中国的丝绸漆器以及其他精美的工艺品得以顺利通过中亚到达印度西北部,然后经印度人转手卖给罗马商人。中亚商路的墓地里发现了红色珊瑚和珍珠等贵重珠宝这也证明了印度和中亚的贸易联系。贵霜时期,恒河河口、印度西海岸、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等地的贸易市场十分繁荣,成为中国丝绸、漆器,东南亚香料,罗马玻璃制品、麻织品等贸易物资的中转站。
除了上述经济方面的联系,在文化方面,佛教在中亚的传播也是证明印度和中亚交往的有力证据。佛教是在公元前一千年末期开始渗透到中亚的,但在贵霜帝国时期迅速传播。丘就却、迦腻色伽都是佛教的赞助者,迦腻色伽时期,在迦湿弥罗(又译为罽宾或湿婆,即克什米尔)举行过佛典的第四次结集。佛教思想巩固了贵霜统治者的权力,与印度领土的衔接及贵霜政权对佛教的保护,是佛教向中亚渗透的历史条件。中亚流行的是印度佛教几大流派中的“说一切有部”[9]。当佛教传播到中亚后,就出现了一些翻译为当地语言的佛经,还有一些印度和尚居住在中亚进行传教活动。例如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父亲就定居在龟兹,娶了当地的公主,鸠摩罗什7岁随母亲出家,母子前往克什米尔学习佛教经典,后又回到中亚。这一时期在中亚还出现了很多闻名于世的佛教祭祀建筑[10]。其中帖尔美兹的祖尔玛勒塔最为有名。中世纪早期,中亚地区的佛教基本上退出了自己的阵地,只在南部地区保留了影响,但是它却为印度和中亚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贵霜政权在婆苏提婆死后,日益衰落。至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统一北印度,但好景不长,在笈多王朝的太平盛世没有维持多久后,中亚又一个游牧民族——嚈哒入侵印度。嚈哒即我国史书上的白匈奴,在印度史书上称为胡纳。六世纪初,嚈哒人又在头罗曼的统帅下进入印度,并继续东进到华氏城。520年~530年,头罗曼之子摩醯逻矩罗大规模入侵印度,占领了瓜廖尔,最终以奢羯罗为都城统治印度。嚈哒人的统治是印度西北最短命的外来统治之一,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他的入侵,中亚其他的部落也迁往印度,他们不断融合到当地部落,瞿折罗人就 是这些中亚人中的一支,他们后来散居印度各地,形成了印度的拉其普特族[11],并在几个世纪后,再度主宰印度的历史。
整个古代时期,无论是雅利安人、塞人、大月氏人还是嚈哒人,他们对西北印度的征服,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古代时期两地区间的交往。虽然在有的时期,特别是贵霜时期经济交往也达到空前的繁荣,但总体来讲,这一时期印度和中亚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化的传播和征服上[12]。
二、中世纪的印度和中亚
结束了古典时代,印度中世纪时代是以新的入侵者的出现为开端的。公元7世纪末,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哈里发占领了伊朗与阿富汗。此后,伊斯兰教势力不断进入南亚次大陆。早期入侵者中较著名的伽色尼王朝的马默德,他曾17次入侵印度[13]。另一个是廓尔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他消灭了伽色尼王朝,远征印度,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从今天的阿富汗到孟加拉的广大帝国。
至13世纪初,印度出现了几乎统治着整个北印度的伊斯兰王朝——德里苏丹国,德里苏丹国统治阶级大多是中亚的伊斯兰教军事封建贵族,以突厥—阿富汗人“四十大家族”为核心,他们占有大量的军事采邑土地“伊克塔”,并依靠中亚外族雇佣军为其统治支柱。在中世纪的印度,其封建关系的发展中也带有中亚的烙印,在普罗蒂呵罗统治的地区, 12个村庄为1个行政单位, 84个村庄为1个大单位,而这种编制正是沿袭了中亚中世纪的习惯[14]。
而后统治印度的是莫卧儿帝国。它的创立者巴布尔1483年生于中亚费尔干纳, 11岁继承父亲的王位,在中亚锡尔河上游称王,之后被乌兹别克人打败,逐出中亚。1504年,趁阿富汗内乱之际,他率领300名部下攻入阿富汗,建立了以喀布尔为首都的莫卧尔帝国。1525年,巴布尔率军进攻印度,以12 000人的部队打败了印度的10万大军,攻取德里,开始了对印度长达三百多年的统治。
莫卧尔帝国统治印度时期,为现代印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是印度和中亚关系史中最为重要的时期。莫卧尔帝国统治下的印度同中亚进行着广泛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经济交往首先体现在交通方面,两个地区间畅通的商路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阿克巴统治时期,有两条通向中亚的常用通道。一条是从拉合尔到喀布尔,另一条是由木尔坦到坎大哈。整个中世纪,中亚的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和马雷同印度的白沙瓦、希尔普尔、木尔坦和拉合尔等重要城市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5]。到了18世纪初期,印度通向乌兹别克的道路增多,主要有四条常用道路。第一条是由北部的帕米尔到南部的信德,主要经过克什米尔、列城、莎车、喀什、费尔干纳。第二条路是从喀布尔到巴尔赫、胡勒姆、塔什库尔干、昆都士等阿姆河边的城市,然后到达乌兹别克境内[16]。第三条路是从木尔坦到达阿富汗的坎大哈,然后经加兹尼到达喀布尔,再到阿姆河沿岸的城市,进入乌兹别克境内。还可以从喀布尔线直接到布哈拉,也可以继续从赫拉特到马什哈德,然后到布哈拉。第四条道路连接了木尔坦和拉贾斯坦的比卡内尔[17]。
其次体现在贸易产品方面,两个地区间交易的产品繁多,有印度的糖、棉花、丝布、靛青、香料和中亚的马、干果、宝石、瓜果和葡萄等。
除此之外,布哈拉的印度商人还从事信贷业务。当时的学者描述说:“他们从借钱中获利。”[18]他们还同当地贵族有密切的关系,贵族为印度商人提供安全保障以此来获得贷款。除了给个人借钱之外,他们还给政府借款。可见在这个时期,印度商人在中亚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宣传和传播,这一时期很多穆斯林苏菲派教士从中亚的布哈拉和撒马尔罕来到印度,为宣传伊斯兰教做出了巨大贡献。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建筑物就包含了中亚、西亚和印度的特点,典型的代表无疑是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它的纹饰不仅带有伊斯兰教的几何纹,还带有印度教的莲花瓣。整个中世纪的印度是从突厥人的穆斯林王朝开始的,把几个世纪以来闭门自守的印度与伊斯兰世界联系到一起,自然也加强了印度和中亚地区的联系。这一时期两地区间的关系在古代时期文化的传播和征服的基础上发展为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
三、近代的印度和中亚
18世纪末19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大国开始瓜分世界,欧洲的资本主义大国纷纷在世界各地划分势力范围。英国伺机进入了印度,把印度作为获得财富的源泉,通过建立东印度公司,不断从印度攫取巨额财富。此时的莫卧尔帝国已经摇摇欲坠,最终于1857年土崩瓦解。从此,印度真正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与此同时,俄国也将军事征服中亚提上了日程,早在彼得大帝时期俄国就不断蚕食中亚,其目的就是通过进入中亚打通通向中国和印度的入口。不甘示弱的英国,担心俄国会在中亚占据优势,最终会影响到他们在印度的地位和财产,因而也进入了中亚。英国和俄国成了印度和中亚地区的霸主,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争夺。这就形成了19世纪英俄在印度和中亚的“大角逐”局面。这一时期印度和中亚关系的发展打上了大国竞争的烙印,两个地区间的经济往来也受到了限制,时断时续。
19世纪60年代中期,沙皇俄国吞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但印度同布哈拉的贸易依然存在。
1868年,印度向中亚出口了6·5~10万普特的茶叶(1普特约等于16公斤);同时,布哈拉商人通过阿富汗向印度出口丝织品、马、麻药和山羊帽,其中布哈拉丝织品中出口最多的是桌布和头巾这[19]。
1894年,整个中亚都纳入到沙皇的统治之下。俄国资产阶级渴望在中亚市场获得主导地位,因而同中亚商人展开了长期的斗争。这影响了印度商人和中亚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了在中亚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俄国政府开始对从印度等地区进口的货物进行限制。1868年4月开始对染料 进行限制, 1881年和1894年通过的关税法规更加强了这种限制。这给两个地区经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除了茶叶和靛青,印度的其他货物都失去了在中亚市场的地位,但这种限制没有完全阻止两地区间的贸易。一份官方文件表明, 1893年布哈拉商人向印度输出了11·2万普特的茶叶、2·8万普特的染料和2万普特的棉布[20]。
除了贸易之外,两地区间的信贷活动依然存在。印度商人在中亚地区运用俄当局承认的各种行政和合法手段进行信贷活动。
英俄统治下的印度和俄国统治下的中亚命运极其相似,它们同样受到殖民压迫的痛苦。印度人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向俄国政府发出援助请求。俄国莫斯科的档案馆中保存了一些相关的资 料,例如: 1865年印度王子曾派遣使臣到俄国寻求反英帮助;克什米尔大君于1870年和1879年先后向塔什干派遣使团,请求那里的官员向俄国政府转达他们期盼俄国来帮助他们的愿望。同印度到中亚寻找俄国帮助的目的一样,中亚人民也开始到印度寻求英国帮助来对抗俄国的殖民统治。共同的遭遇加强了两个地区的联系,但是两个殖民大国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并没有接受他们的援助请求,两个地区的人民仍处在不断的反抗之中。
近代历史是印度和中亚屈辱的历史,各自臣服于资本主义宗主国,使得他们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但没有中断两地区间的往来,为其日后重新建立起更加稳固的经济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冷战期间的印度和中亚
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将世界历史带进了现代,同时也带给中亚人民新的希望,从1924年起,中亚五国作为加盟共和国相继加入苏联,作为苏联的组成部分执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都受到联盟中央的制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并各自代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从1947年开始同苏联展开了除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对抗状态,即“冷战”。
而此时的印度人民经过不断的反抗和努力,终于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947年8月15日,英国政府将一切权力交给自治领地的制宪议会。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印度和苏联于1947年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印度独立后提出“不结盟”政策,苏联认为这是一种走不通的“中间道路”,因而印苏关系一度冷淡。直到赫鲁晓夫时期,他意识到印度的重要性,于1955年11月访问印度,并承诺向印度提供经济援助,才打破了印苏之间冷淡的格局,印苏关系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走上了友好发展的道路。在随后的中印边界战争中,苏联支持印度并向其提供军事援助和武器。1965年印巴爆发第二次战争,在美国对印巴实行武器禁运之时,苏联积极进行斡旋调停,最终使双方签署了停火协议。随着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争霸不断升级,苏联为了遏制美国向南亚渗透,积极寻求与印度的联合;而印度鉴于美国和巴基斯坦在1954年结成联盟构成的威胁,也不得不向苏联靠拢,印度长期把对苏关系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与苏联保持着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领域的特殊关系,成为与苏联关系最为密切的亚洲国家。在此期间,苏联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居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援助的首位。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国,而印度成为苏联在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印苏友好关系的发展是印度发展同中亚各加盟共和国关系的基础,此时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中亚五国同印度也保持着密切往来,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
由此可见,虽然苏联时期,中亚各加盟共和国没有独立的外交自主权,但是在苏联政府的支持下,依然保持了同印度的关系,继承和发展了两个地区间自古以来的交往传统。1991年苏联的解体,使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也随之结束,作为加盟共和国的中亚五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独特的地缘环境、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不断涌现出的恐怖主义问题使其成为世界上能源和安全的重心之一及世界各大国角逐的“竞技场”。不断崛起的印度,早已不甘心扮演二流角色,也积极发展同中亚的关系,不断谋求同中亚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和发展,而实际上印度和中亚的关系源远流长,从古代、中世纪、近代到现代等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往的辉煌成就可以加深两地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借鉴以往的宝贵历史经验也可以为两地区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苏 成
注释:
[1]此处所指的印度是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不丹等国家在内的南亚次大陆的泛称。古代的中亚北部主要是草原游牧地区,其生活状态是流动的,逐水草迁徙的;而南部主要是绿洲农耕地带。此处的中亚也是个广义的范围。
[2]王治来:《中亚国际关系史》,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7年。
[3]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第34页。
[4]赫尔曼·库尔克、迪特玛尔·罗特蒙特:《印度史》,王立新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年,第37页。
[5]刘建、朱明忠、葛维钧:《印度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第47页。
[6]m. kh. a buseitov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kazakhstan, central asia and india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xx century.dialogue october /december. 2004.
[7]刘建、朱明忠、葛维钧:《印度文明》,第108页。
[8][9]王治来:《中亚国际关系史》,第19页。
[10]札巴罗夫、德列斯维扬卡娅:《中亚宗教概述》,高永久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03页。
[11]赫尔曼·库尔克、迪特玛尔·罗特蒙特:《印度史》,王立新译,第114页。
[12]林太:《印度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13]刘建、朱明忠、葛维钧:《印度文明》。
[14]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第203页。
[15][16]surendra gopal.india and central asia: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links. delhi : shipra publications. 2001. p1. p9.
[17][18][19][20]surendra gopal.india and central asia: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links. delhi : shipra publications. 2001. p20. p30. p110. p110.
凯发总代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