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吉尔吉斯斯坦剧变是一个严重的信号,从一个侧面放大了中亚地区潜藏的诸多不稳定因素。中亚地处各大外部势力的包围之中,地缘战略地位日显重要,同时又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引起主要国际力量竞相渗透、激烈角逐,加之本身民族宗教因素错综复杂,中亚形势的未来走势充满迷团和变数。
关键词: 吉尔吉斯斯坦;剧变;中亚走向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45(2011)01-0030-07
作者简介: 邓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吉尔吉斯斯坦“4·7”事件是2010年中亚地区局势演变的焦点,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牵动着各大外部势力的敏感神经,何去何从这一攸关前途命运的难题再次严酷地摆在中亚各国面前。“4·7”事件不仅是吉尔吉斯斯坦政局转折的一个分水岭,也是整个中亚形势进入一个新的演变阶段的重要标志,从中折射出中亚地区形势嬗变的基本轨迹。
一、政治改革日显迫切,中亚政局变幻莫测
2010年4月7日, 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利用民众对当局的不满情绪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 导致朝野严重对立,最终酿成重大流血事件,巴基耶夫仓皇出逃,吉一夜变天。各反对派共推奥通巴耶娃出面收 拾乱局,解散议会,组成临时政府,迅速逼迫巴基耶夫离境流亡,逐步掌控全国局势。但受内外各种复杂因素制约,临时政府始终未能完全掌控局势,导致南部无序状态愈演愈烈,最终爆发大规模种族骚乱,造成惨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并引发严重人道主义危机,吉局势危如累卵。为尽快走出危局,临时政府顶住压力举行全民公决,赢得广大民众对新宪法支持,开启吉国乃至整个中亚地区议会制先河,继而如期平稳举行新一届议会选举,但无一政党获过半席位,新政府组建和运转平添变数,吉局势扑朔迷离,变幻莫测。
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剧变再次凸现出中亚政治改 革的迫切性和严峻性。从独立之初中亚各国盲目照搬西方民主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普遍实行总统集权制,从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爆发“颜色革命”到2010年吉修宪改行议会制,中亚国家的政治改革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反复,始终处于艰苦的探索和时缓时急的演变之中,至今远未定型。吉尔吉斯斯坦剧变充分说明,中亚现行的政治体制远非“高枕无忧”,而是又进入到一个大变革的前夜。种种迹象表明,吉尔吉斯斯坦开启中亚议会制先河虽有操之过急之嫌,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但不能不看到,这是吉尔吉斯斯坦历经两任总统的家族式统治后作出的既无奈 又必然的选择,说明总统集权制在吉尔吉斯斯坦已走进了死胡同,新的领导者必须另辟蹊径,否则难以立足,取信于民。
环顾整个中亚地区,虽然其他国家的政治改革不像吉尔吉斯斯坦那样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明显增多,潜在隐患不可小觑。首先,中亚现行的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格局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应运而生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亚国家尝试全盘“西化”,结果导致国家政局动荡不安,经济濒临崩溃,民众生活每况愈下,国家陷入破产边缘。面对严酷现实,各国普遍痛定思变,逐步加强总统集权,确保全国政令通畅,统一步调,从而迅速改变了国家混乱无序状态,促使社会和民众生活重回正轨。应该说,总统集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确保各国独立、稳定国内局势、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其历史功绩不容抹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这一体制本身的弊端日显,诸如唯上是从、长官意志、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效率低下、体制僵化、活力不足、人浮于事等痼疾严重掣肘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面对国内外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明显应对乏力,缺乏良方,颇有“江郎才尽”之感,是到了必须动大手术的时候了。其次,在这一体制下,家族部落势力为所欲为,弄虚作假横行肆虐,贪污腐败愈演愈烈,贫富差距明显拉大,社会矛盾日渐突出,民众失望情绪蔓延高涨,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尽管各国当局都在吸取教训,加紧内部整治,但治标难治本,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危局。第三,中亚国家在位的开国之父,如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等是中亚总统集权制得以维护和延续的重要保障,但纳、卡均已步入人生暮年,政权交接只是时间问题。从目前迹象来看,纳、卡都未选定适合的接班人,也未着手考虑激流勇退,进行身后安排,哈、乌这两个中亚大国的最高权力交接和过渡仍云雾叠嶂,令人担忧。哈、乌能否实现政权交接“软着陆”直接关乎整个中亚政局的稳定。
从吉尔吉斯斯坦剧变来看,中亚国家的政治改革很难同步进行,多元化将是未来中亚国家政治改革的基本趋向。吉一直是中亚政治改革的先行者,从阿卡耶夫力图建立中亚民主样板到巴基耶夫执政初期制宪危机一直到2010年吉开中亚议会制先河,吉政治改革一直走在中亚各国的前列,呈现出大起大落的大幅动荡态势,令人眼花缭乱,充满风险和变数。吉可以说是中亚实行激进改革的代表,频繁在中亚上演惊心动魄的“政治秀”。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仍是中亚最集权的国家,土库曼曾在尼亚佐夫统治时期达到了总统集权的巅峰,尼逝世后继任者别尔德穆罕默多夫实施了一定改革,但出于稳定国内局势、巩固自身权力地位考虑并不想大刀阔斧地“动真格”。乌、土在政治改革上十分小心谨慎,坚定奉行稳定为先的原则,主张缓慢和渐进地推进改革。塔吉克斯坦专注稳定和发展,政治改革步伐有限。经历独立初期的国内战争,塔吉克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并不急于贸然进行改革试验。哈萨克斯坦堪称中亚地区成功改革的典范,纳扎尔 巴耶夫总统明确提出“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路线,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稳步推进经济改革,坚定实施能源兴国战略,经济取得快速发展,1996- 2008年间哈平均增速达到10%,2008年gdp达到1325亿美元,人均8451美元,占整个中亚国家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哈成为中亚地区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领头羊”。在此基础上,哈稳妥地推进政治改革。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2005年连任总统后明显加快了政治改革步伐。他亲自推动出台了哈宪政改革草案并加以实施,重点是在保持总统基本权力的同时扩大议会权限,增强政党在议会中的作用,完善地方自治,加强地方 立法机构的作用。可以看出,哈选择的是一条稳妥的渐进式的改革之路,既不急躁冒进,又不失锐意进取,意在减缓外部政治压力,缓解内部朝野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平衡各方利益需求。这是哈向国家政治体制现代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哈宪政改革并未触及现有体制的根本,是一次体制内的改进和完善,能否真正解决哈现行体制的诸多弊端,尚需进一步观察。哈目前政治社会保持稳定,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势头良好,外部环境相对有利,其政治改革将对整个中亚地区政治形势的走向产生示范作用。总的来看,中亚政治改 革不会盲目全盘照搬西方的一套,而是将在充分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西方民主与本国特色相结合的“中亚式民主”。经历独立初期的全盘西化和目睹吉“革命”后的乱局,各国充分认识到,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政治改革之路。中亚国家将在保持国家稳定的前提下,谨慎而稳妥地推进政治改革,未来各国的政治改革将会呈现不同层面和进度的多样化态势。
吉剧变表明,中亚国家的政治改革很难平稳进行,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亚地区的政权更迭往往是通过非和平方式完成的。纵观中亚历史,无论是突厥化,还是伊斯兰化,抑或是 沙俄征服中亚和苏维埃政权在中亚的建立,无一不是伴随着血与火的武力。苏联解体后塔吉克斯坦拉赫蒙总统地位亦是通过旷日持久的国内战争才得以确立和巩固的,吉尔吉斯斯坦两次政权更替更是通过“革命”实现的。从发展前景来看,吉目前的议会制刚刚启动,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吉政党政治和议会民主远未发育成熟,推行议会制先天不足,加之俄明确反对,中亚邻国都担心多米诺骨牌效应,吉政改前景尚不明朗,不排除中途夭折的可能。吉政权非正常更迭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中亚国家街头政治和暴力夺权的隐忧大幅增加。2010以来,“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塔利班势力出现北上势头,塔吉克斯坦首当其冲,“三股势力”尤其是伊斯兰极端势力膨胀始终是中亚国家政权的重大隐患。未来中亚地区的形势将更趋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中亚国家的权力激战在所难免,各国民众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随时都可能被点燃,中亚以非和平方式实现政权交接的几率明显增大。
二、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加大,中亚走上振兴尚需时日
吉尔吉斯斯坦剧变的直接起因是当局罔顾民意贸然大幅提高居民水电燃气价格,引起民怨沸腾,反对派乘机号召示威游行,导致爆发“4.7”重大流血事件,巴基耶夫政权顷刻垮台。毋庸置疑,经济一团糟是导致吉发生剧变的重要诱因。独立近20年来,吉一直内耗不断,经济久无起色,现已沦落为中亚贫穷落后的“乞丐国家”,外债居高不下,2010年大幅飙升至26亿美元,占gdp的比例达到60%,远超国际安全警戒线。国家财政赤子近5亿美元,占整个财政预算的近一半,基本靠借债援款和外输劳务度日。社会民生问题更显突出。失业人数剧增,仅在南部骚乱中失去工作的人数就达20万人。物价大幅飙升,平均上涨幅度达10%以上,其中燃料价格涨幅高达68.7%。南部重建步履维艰,骚乱导致大量住宅和商 铺焚毁,数以万计的难民无家可归,恢复重建资金缺口达十几亿美元,也基本指望国际社会捐助。吉经济千疮百孔,社会问题成堆,已跌入危机深渊,短期内看不到曙光。
中亚其他国家经济虽不像吉那样矛盾尖锐,但也存在对外依赖程度过高的隐患,迄今各国均未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具有一定抗御风险能力的经济发展体系,国家独立和政权稳定缺少有力支撑。哈萨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虽相对较好,但主要靠开发和出口能源保持经济发展,属于典型的资源性开发经济,严重受外部因素制约。以哈萨克为例,其石油天然气产值占gdp比例过大,2009年哈能源出口26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0%,占gdp的四分之一。整个石油产值在gdp中占比78.1%。同时,严重依赖外部投资。截止2009年,哈共吸引外资1080.5亿美元,占哈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哈外债高达1117.29亿美元,大幅高于国际安全警戒线。目前,中亚国家还普遍存在技术和人才短缺、市场经济体制不够成熟、基础设施陈旧等薄弱环节,经济走上振兴尚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相互关系不和睦是制约中亚经济振兴的又一拦路虎。吉剧变发生后,中亚邻国纷纷关闭边界,造成吉社会经济一片恐慌,吉无法进口急需物品,出口中断,经济顿时陷入困境。多年来,中亚经济一体化时断时续,始终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互信程度低,缺乏互利共赢意识,不仅阻碍地区一体化进程,也影响各国自身经济发展。哈萨克斯坦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依托日益强大的势力,纳扎尔巴耶夫于2005年提出建立“中亚联盟”设想,并从交通、水能、环保等具体问题入手,试图为地区一体化注入实质性内容。但乌兹别克总统卡里莫夫公开表示拒绝,土库曼以“中立”为由消极对待,只有吉尔吉斯、塔吉克表示力挺,明显是想争取哈萨克更多援助“,中亚联盟”实际已是“胎死腹中”。哈、乌两个地区大国长期争雄、互不买账,吉、乌因吉南方骚乱再添新怨,塔、乌水资源矛盾日趋加剧,这一切导致中亚经济振兴更加困难重重。
三、外部势力竞相施加影响,中亚竞争格局更趋多元
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剧变牵动美俄神经,双方在两国关系改善的大背景下争斗虽有所收敛,间有合作,但主导面仍是争夺。首先,在新旧政权更替上,美俄竭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和代表,抢占吉政治事务主导权。从巴基耶夫政权垮台到临时政府成立,从技术性政府到联合政府组建,美俄无时不在暗中较劲,拉一派打一派,极力扶持亲己力量上台,竭力排斥搞垮异己。其次,在政治制度选择上,美俄针锋相对,激烈对峙。改行议会制是美对吉政策主要目标,美全力以赴力挺临时政府付诸实施,并慷慨解囊打气助威,俄则公开诘难吉当局选择,直言断难接受,后患无穷,并竭力扶持亲俄力量横加阻挠。第三,双方着眼于长远,争相赢取民心。美在吉危难时刻频频加码不吝施援,大把撒钱,并利用非政府组织频繁发动舆论攻势,意在博取民心,赢得更多民意。俄亦不甘落后,不断加大援吉力度,积极助吉度过难关,力保在吉传统优势和固有影响。俄美各有优势,双方对吉争夺愈演愈烈,短期内难分高下。同时,欧安、欧盟、哈萨克、土耳其等外部势力也纷至沓来,竞相施加影响。欧安组织加大组织和资金投入,积极支持吉修宪改制,竭力推动向吉派遣警务力量;欧盟频频派员赴吉,辅以大量援助,积极影响吉政治走向;哈萨克斯坦凭借欧安轮值主席国身份和自身优势,在吉局势演进中扮演重要角色;土耳其利用突厥国家首脑会议机制发挥独特作用。各方加紧逐鹿吉国,外部势力对吉竞逐更加多元。
美俄等各大势力纷纷插足吉国说明中亚版块在国际政治版图中的地位继续呈现上升态势,各方都竭力在中亚格局中抢占有利位置,其中美俄竞争对整个中亚局势的走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策动“颜色革命”,建立西式政权是今后一个时期美国中亚战略的重心。政治上,美国将加快对中亚各国的民主改造进程,加紧物色和扶持其利益代理人登台执政;经济上,倚仗资金和技术优势力图掌控攸关各国经济命脉的能源等资源;安全上,利用经援、军援等手段力保军事存在,使之与其在欧洲和亚太的军事基地相对接,最终目标是遏制俄罗斯、中国等潜在对手的发展,控制欧亚大陆,建立单极世界。俄罗斯今后一个时期对中亚政策的重点是:动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抵御美西方对中亚的西化,力保在中亚的影响和地位。俄将在政治上发挥软实力优势,扩大和深化与各国的交往,严防出现疏俄反俄政权;经济上加大投入,通过能源、交通等杠杆加固与各国的联系;安全上利用固有传统优势强化与各国在双边和多边领域的军事合作,基本目标是保持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和优势地位,阻遏美西方的进攻,为国内现代化战略实施营造一个稳定、良好的周边环境。
从发展前景来看,美实施其中亚战略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政治上,通过独立后十余年“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美推动各国建立了形式上的西方政体,培植了亲西方势力,各国实行的高度集权体制则弊端和问题凸现,难以为继,加之各国开国元勋均步入人生暮年,中亚新一轮的政权更迭在所难免,美实施民主改造面临不可多得的机遇;经济上,各国普遍缺乏资金和技术,为美进一步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安全上,中亚国家对美军事基地维护地区安全的作用有所认同,加之美威逼利诱,美有望继续保持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但美也面临诸多制约。美远离中亚,具有天然的地缘局限;美式文化价值观与中亚民族文化缺乏内在联系,同化绝非易事;俄罗斯、伊朗等地缘对手竭力阻遏,很难为所欲为;多元平衡外交是各国的必然选择,并不依政权更迭为转移,不会容美一家独大。俄罗斯受自身实力所限,维持在中亚的固有地位力有不足。俄至今未能走上一条符合国情民意的振兴之路,其发展模式和制度对中亚各国缺乏吸引力和引导力;俄自身经济不强,难以解决各国急需的资金和技术,无力提供大量援助,影响和作为有限;中亚各国始终对俄戒心重重,加之美西方作对,俄难以顺利推进与中亚的安全合作。但俄亦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地缘、人文、传统上,俄与中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渊源交织甚深,居住各国的俄语居民是俄继续保持影响的重要社会基础;俄仍是中亚各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在能源出口、劳务输出、对外交通等诸多方面,各国都离不开俄;在维护政权稳定、保障地区安全上,各国也仰仗于俄。总的来看,美俄在中亚的角逐各有优劣,互有长短,但总的战略态势仍将是美攻俄守,这是由美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决定的。美国将凭借超强的实力继续挤压俄在中亚的战略空间,力图取而代之,但俄会利用自身优势倾力阻击,努力维护在中亚的影响和地位。排挤与反排挤、渗透与反渗透始终是美俄在中亚关系的主线,但短期内难见分晓,美国无法取代俄,俄也不可能赶走美,双方将长期竞争共处,多极化将是未来中亚基本的战略格局。
欧安、欧盟、日本、土耳其、伊朗、印度等外部势力都已进入中亚,亦各具优势,在中亚竞争格局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欧安组织在2010年吉尔吉斯斯坦事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通过哈萨克担任轮值主席国大大增加了对中亚事务的影响力,欧安向以人权民主作为对中亚战略的重点,今后会随着中亚政治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加大对中亚的民主渗透。欧盟于2007年出台对中亚新战略,凸显对中亚的“青睐”。欧盟推出中亚战略主要是着眼于应对欧盟东扩的现实状况,力图把中亚国家纳入其“欧洲邻国与伙伴关系计划”(enpi),从而在欧盟东部营造一个“稳定的国家环”。同时,欧盟由于在能源需求方面受控于俄,对俄在能源领域扼制其咽喉有切肤之痛,因而迫切需要扩大能源来源渠道,重视中亚显然意在拓宽能源渠道,推动绕开俄罗斯的外运管线,实现欧洲能源供给多元化。在中亚推行西方民主价值观毫无疑义是欧盟经略中亚不可缺少的重要目标。欧盟力求在中亚和欧盟之间营造一个更广泛的价值观基础。欧盟正资助改善中亚国家政府管理,加快实现中亚国家法律同欧盟的协调一致,促进中亚民主人权、司法公正和媒体自由,使中亚国家向欧洲标准进一步靠拢。同时加大对中亚教育、文化和民生领域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亲欧力量。日本与中亚国家建立了“日本+中亚”会晤机制,并推出所谓“价值观外交”,加紧向中亚能源渗透,突出与中亚国家的核能合作。印度亦不甘落后,积极跟进,介入地区军事领域,拼抢能源资源。土耳其、伊朗均为伊斯兰国家,在中亚已形成各自优势,土耳其以操突厥语的优势与中亚国家操突厥语主体民族具有广泛的文化联系与认同,对中亚国家经济文化具有独特影响。伊朗则对邻近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保持着传统联系,影响不断增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美国和欧盟对中亚战略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双方在中亚有诸多共同利益,也分享着相同的价值观和民主理念,双方在中亚更多的是配合和协调,但也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双方对中亚战略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首先,在战略取向上“同中有异”。美欧在遏制、削弱俄在中亚影响问题上目标一致,但战略重心并不相同。美更多地是从地缘战略视角看待中亚,其对中亚政策更多地着眼于服务其全球战略,美视中亚为称霸全球的欧亚大陆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力求遏制俄、中、伊(朗)等潜在对手崛起,从“势”和“利”两个层面维护美一超地位。美旨在将中亚从俄罗斯势力范围中分离出去以便和南亚相连,从而实现地缘重组“,南下”是美中亚战略的基本目标。为此,美积极运筹修建经阿富汗通向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能源通道和交通干线,并鼓励中亚国家到阿富汗和南亚地区投资。牵制伊朗是美对中亚战略的另一重要图谋。美竭力保住在吉的军事基地,一方面意在巩固和强化美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另一方面也想借以威慑伊朗。根据美军方说法,从吉尔吉斯斯坦基地到伊朗只需两个小时的飞行时间。欧盟则受实力所限并不立志成为中亚地区的主要“玩家”,也未刻意追求地缘政治优势,排挤其他“玩家”,而是根据自身实际对中亚采取务实政策,谋求实际利益。同时,欧盟与俄地缘相连,利益休戚相关,尤其是欧盟严重依赖俄的能源供应,这一状况迫使欧盟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多地强调加强同俄对话,主张采取融俄政策,而不是一味对立、打压。欧盟要通过加强合作和利益联系将中亚国家拉近欧洲。欧盟尤其重视中亚国家的交通建设,斥资1500万欧元用以改善中亚的交通状况。欧盟无意成为中亚的地缘棋手,而只是希望同中亚国家建立伙伴关系。欧盟新中亚战略明显透露出“利益均沾”的思想,并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中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务中,以博取中亚国家的好感,打消其他大国的疑虑。
其次,在能源政策上和而不同。无论是欧盟还 是美国,都希望加强同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保证能源安全。欧盟在其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同中亚国家定期举行能源对话。美欧都致力于将中亚和里海地区的能源绕开俄输送到其他地区,双方都不遗余力地推动绕俄油气外运管线的建设。同时,美欧也都力图削弱俄对中亚国家能源政策的影响,纷纷投资改善中亚各国的能源基础设施,维护地区内能源安全,促进建立统一的中亚能源市场,努力培植中亚国家对美西方国家的依赖,从而打破俄垄断中亚国家油气外运的现状。但是也应看到,欧美双方对中亚地区能源战略的着眼点有所不同。欧盟由于在能源需 求方面受控于俄,对俄在能源领域扼制其咽喉有切肤之痛,因而迫切需要扩大能源来源渠道,中亚自然成为其青睐的对象。而美国在中亚-里海地区的能源政策并不以直接满足其石油供应为目标,而是更多着眼于平衡全球能源供应,从而抵制俄挥舞能源大棒。因此,美乐见中亚能源向不同方向输出,既包括西向线路也包括南向线路,而欧盟对中亚能源南下计划则反应冷淡。
第三,在推行民主问题上手法各异。在美欧看来,只有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才能切实保障中亚国家的独立地位和长治久安,从而有效抵制俄主导中亚事务,但二者在推行民主的手法和方式上有明显 差别。欧盟对中亚民主和人权问题较多地采用鼓励和肯定的方式,尽量以正面角色介入中亚民主人权事务;美国则主要是以敲打和压制为主,迫使中亚国家作出更大的让步。同时,美力图利用南亚的民主模式来影响中亚国家,从而将中亚从俄势力范围中分割出去,而欧盟则希望通过自身的民主优势和一体化经验影响中亚国家。
总的来看,美俄等外部势力在中亚已形成共存局面,各方均有优劣,谁都很难吃掉对方,竞争格局多元化已是客观存在,也是大势所趋。中亚国家本身也希望各外部势力形成良性竞争,以便左右逢源, 多方取利。大国平衡外交对中亚国家来说是符合本国利益的现实选择,任何政党不管其内心是亲美抑或亲俄,一旦登台执政,都必须在美俄之间保持均衡。各国与俄并不连心,对美亦存戒心,不会轻易倒向任何一方,也不会随意得罪一方。巴基耶夫一夜倒台使中亚各国更加认识到,平衡外交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有,必须小心谨慎地加以运筹。
四、“三股势力”复趋活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据吉尔吉斯斯坦安全部门披露的材料,“乌伊运”等伊斯兰极端势力插手参与了2010年6月吉南方骚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各种极端宗教组织成员仅有500多人,如今已达1.5万人。吉动荡不安的局势和贫困化、贪腐化的加剧为宗教极端势力在吉不断滋生蔓延提供了丰沃的土壤。2010年以来“,基地”组织和阿富汗势力出现北上势头,塔吉克首当其冲。吉、塔作为中亚安全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受到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重威胁,其状况直接攸关整个中亚地区的安危,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看,中亚地区安全形势总体上尚保持稳定,但“三股势力”呈抬头之势,贩毒活动、非法移民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威胁各国和本地区安全与稳定,中亚安全形势依然复杂。
首先,塔利班势力呈东山再起之势,带动中亚地区内各种恐怖组织活动加剧,乌伊运等宗教极端势力纷纷出笼活动。美国一旦抽身,阿富汗局势难料,中亚安全压力会骤然加大。乌兹别克费尔干纳谷地民族宗教矛盾历来突出,该地区的“同心会”、“穆斯林兄弟会”,塔吉克的“拜阿特”等极端宗教组织交替涌现,名目繁杂,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伊扎布特”组织虽被中亚国家强势打压,但仍频繁活动,其数万成员以独立小组为单位、费尔干纳地区为重心、妇女和25岁以下青年为工作目标,发展势头强劲。吉尔吉斯斯坦新政权控局能力较弱,乌、吉、哈三国交界处鱼龙混杂,恐怖、极端主义势力瞅准上述地区,暗中招兵买马,甚至建立秘密营地,培训武装分子,对地区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其次,政治化和暴力化色彩更加突出。吉新近破获的恐怖团伙,首要袭击对象瞄准政府要害部门,最高目标是建立哈里发。
第三,宗教极端活动范围向整个地区渗透。甚至社会经济形势相对较好的哈,也成为“伊扎布特”等极端势力泛滥的灾区“。三股势力”不仅相互勾联,还与贩毒、有组织犯罪集团沆瀣一气,无孔不入。目前中亚地区的反毒品形势更加严峻。在阿富汗毒品种植再获丰收的情形下,中亚毒品价格却上涨了30%,其原因除俄罗斯和欧洲地区需求增加外,中亚地区内的吸毒人数连年上升也是重要因素。有专家指出,整个中亚实际吸毒人数约有50万。中亚作为毒品转运通道的地位继续受到国际毒贩重视,且具有量越来越大、纯度更高、操作专业化、境内外勾结等国际贩毒集团运作的特点。
中亚各国立国时短,发展不平衡,安全隐患难以根治。从整体上说,立国近20年来,中亚国家的失业、贫困、落后、腐败等痼疾犹存,民族主义情绪和宗教意识依然浓厚,普通民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长期得不到有效宣泄和化解,这是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得以滋生和发展的客观土壤。“三股势力”乘机大力招募居民、失业青年和下层妇女,从外部输入,在当地培养,逐渐恢复元气,得以屡屡在中亚制造事端。在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新老问题交织纠结的情势下,中亚反恐斗争更显任重道远。
总之,吉尔吉斯斯坦剧变是一个严重的信号,从一个侧面放大了中亚地区潜藏的诸多不稳定因素。中亚地处各大外部势力的包围之中,地缘战略地位日显重要,同时又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引起主要国际力量竞相渗透、激烈角逐,加之本身民族宗教因素错综复杂,中亚形势的未来走势充满迷团和变数。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文明史(五)[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2] 王治来,丁笃本.中亚通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3] 马大正,冯锡时.中亚五国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4] 潘志平.中亚地缘政治现状分析(2008- 2009)[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2).
[5] 顾华详.国际合作打击“三股势力”策略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1).
turn in central-asian situation after drastic change in kyrgyzstan
deng hao
(china's institute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issues, beijing 100005)
abstract: the dramatic change in kyrgyzstan is a serious signal, which magnifies from one side-view unstable factors lurking incentral-asian region. the region besieged by major external forces has increasing geo-strategic position. as an important energy base, itdraws competitive penetration and fierce wrestle added by complicated ethnic and religious factors, so central-asian situation is movingtowards uncertainty.
key words: kyrgyzstan; dramatic change; central-asian movement
[责任编辑:周普元]
凯发总代的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