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后美俄在中亚地区的较量-凯发总代

||||
当前位置 >> 凯发总代 >> 中亚五国
“9·11事件”后美俄在中亚地区的较量
王海霞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2011年09月13日

  [内容提要] “9·11事件”之后,美国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中亚地区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骤然上升,美国借机实现了对中亚地区“军事介入”的历史性突破。俄罗斯在中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传统主导地位随之受到严重削弱。同时,中亚各国在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的基础上,积极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

  [关键词] 美国 俄罗斯 中亚地区 较量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2)03-0039-04

   

  “9·11事件”之后,美国借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之机,名正言顺地进入了其一直难以插足的中亚地区,引起了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美国历来清楚中亚的重要意义所在:北可遏制俄罗斯,东可挟制中国,南可控制印巴,西可连接欧陆;若能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其势力必将遍及整个欧亚大陆。“这个地区在地缘战略上对美国的含义十分清楚:美国相距太远而无法在欧亚大陆的这一部分成为主导力量,但美国又太强大而不能不参与这一地区的事务。”①然而,中亚传统上一直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即使是在苏联解体、五国独立之后的十年(1991—2001年)内,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势力渗透仍然收效甚微。然而,美国又无法放弃对中亚石油的渴望。因此,在“9·11事件”之前,美国的中亚战略是试图借助塔利班,来确保美国的石油利益。据报道,1999年2月至2001年8月,美国国务院一直与塔利班有接触。“9·11事件”后最初几天,美国只将打击对象圈定为本·拉丹,试图促使塔利班亲美国并交出本·拉丹。这当然是塔利班难以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才下决心放弃塔利班。布什与其决策班子在制定打击阿富汗、进行反恐战争的计划的同时,也确定了美国要进驻中亚、争夺石油霸权的远期战略。阿富汗战争可以说是为美国进驻中亚、寻求新的稳定的能源基地提供了“天赐良机”。

  到目前为止,美国进入中亚可分为两个阶段, 以2001年12月5日各方在波恩签署有关成立阿富汗临时政府的协议为分界线,前一阶段:军事部署阶段(2001年9月1日—2001年12月5日);第二阶段:全面进入阶段(2001年12月5日至今)。

  对于“9·11事件”后美国进入中亚的进程,从美国、俄罗斯、中亚三者行为的差异和各自态度的变化,导致事态出现这样一种发展过程的因素以及到目前为止给三者带来的结果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美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功挺进中亚

  美国的“反恐战略”一开始就是其全球大战略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美国实现其全球大战略的 推动因素。美国一直看好中亚优越的地缘战略地位,无奈碍于俄罗斯的势力存在而无力插足。“9·11事件”后,美国将阿富汗确定为反恐战争的首要打击目标。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需要与阿相邻国家的支持,中亚五国便成为首选。在初期,美国表示不会谋求在中亚长期的军事存在。2001年11月,美国驻俄罗斯大使弗什博等官方人物表示,美国“不谋求在阿富汗和中亚国家的长期存在”,“不可能在中亚国家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但是,在第二阶段,美国又表示在这一地区发现长久利益。2001年12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指出,美国在中亚已经“发现了长久利益”,“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后不会撤出”。美国这一态度的变化并不是战略意图的改变而是战略的深入实施。很明显,继海湾战争驻军中东和科索沃战争驻军巴尔干之后,美国人又一次成功运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借道中亚国家进入阿富汗,既打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又在中亚国家名正言顺地留驻了军队,布什政府的外交战略达到了其预期的效果。

  美国之所以在第一阶段否认有驻军中亚的打算,是有其原因的。一方面,中亚近十年来,已经成为众多力量的争夺之地,美国借道中亚,必然引起各方力量的关注和重视,而美国多少要对这些压力有所顾忌,因而“不驻军”的保证起到了暂时安抚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国的反恐战争需要俄罗斯和中亚的后方支持,保证美国军队能尽全力于前方战场,在此时提出驻军问题于己无益。

  而美国在第二阶段坚持进入中亚也有其战略考虑。此时,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已经取得初步胜利,这为美国在中亚的进一步行动奠定了基础。而且美国已经利用“反恐联盟”将在中亚存在利益的各方力量拴在自己的反恐大旗之下,各方(包括俄罗斯)都不可能站出来明确反对美国进行的“正义的打击恐怖主义行动”,这就为美国名正言顺地驻军中亚铺平了道路。2001年12月8—10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乌方同意开放乌、阿界河——阿姆河上的“海拉通”大桥。2001年12月14日,美国助理国务卿琼斯在参院外委会新成立的外高加索和中亚分委会听证会上所作的内部报告中明确指出:美国进入中亚,俄罗斯是支持的,不会损害俄美关系。她还阐述了美国的基本考虑和打算:1·美国目前“正以9月11日以前想像不到的方式与中亚联系在一起”……加强“安全合作”将是美国今后中亚政策的重要方面之一。2·促进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同时敦促中亚各国重视“人权”和“法制建设”。3·加大对里海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参与力度,为中亚国家谋求几种出口选择,打破俄罗斯在油气外运业务上的垄断地位。②这也就是美国进驻中亚的最主要目标。在“安全合作”方面:美国先是与中亚结成反恐联盟。乌兹别克斯坦向美国开放了最大的“哈纳巴德”空军基地,这里驻扎着来自纽约州第十山地师的1000—1500名官兵,还有旨在审讯俘虏的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并配备了攻击直升机和c—130运输机。美军还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卡凯德空军基地配备了无人驾驶侦察机,并驻扎着 200名美军士兵。吉尔吉斯斯坦已经同意向美国及其盟国开放可接纳40架轻重型飞机的“马纳斯”国际机场。另据《纽约时报》2002年1月9日报道,美国及其盟国正在与阿富汗毗邻的吉尔吉斯斯坦兴建一个可容纳3000人的空军基地,供各类战机和支援飞机起降。③4月28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和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会晤时声称,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中,美国飞机如果遇到事故可以利用哈机场。在改革中亚政治制度方面:最近一段时期内,美国政府和媒体暂时中止了对各国现政权和领导人的批评,但美国并没有放弃用其“民主”、“人权”标准干预中亚各国内部事务的一贯 做法,它必将利用各国现有的反对派力量,在各国政权交接期间,左右各国政权模式向美国及西方认可的方向发展。中亚各国的总统制国家政体将面临十年来最严重的挑战。2001年11月中旬,“哈萨克斯坦民主选择”运动对总统和政府的权威形成的冲击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经济援助、石油开发方面:美国已宣布,今年动工修建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道工程,2005年完工启用。与此同时,还提出北起里海、中经阿富汗、通往巴基斯坦卡拉奇等地的南向管道计划。

  “美国虽然相距遥远,由于它的利益是在后苏 联的欧亚大陆保持地缘政治多元化,美国出现在背景之中并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也许是间接的棋手,它显然不仅对开发这个地区的资源感兴趣,而且要阻止俄罗斯单独主导这个地区的地缘政治空间。”④美国的中亚策略取得了预期效果。在中亚的合法驻军,在中亚油气开发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这都是小布什政府的成功之笔。

  (二)俄罗斯:无可奈何花落去——失去在中亚的绝对主导地位

  中亚一直被看作是俄罗斯安全的“后院”,俄国政府在建国之初曾一度忽视中亚,但从1993年开始,重新认识到中亚对自身的重要性,逐步加强同 中亚国家的军事安全合作。普京执政以后,调整了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加强了同中亚国家在油气开发和运输领域的合作,主导建立了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和“上海合作组织”为基础的安全体制,提高了中亚各国在保卫独联体集体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得到恢复和巩固。中亚国家重新聚拢到俄罗斯周围,力求在由俄罗斯为主导的独联体内部获得更大发展。

  “9·11事件”发生后,前一阶段,俄罗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在支持美国进行反恐战争问题上表现积极。俄国政府不但在短时间内加入“反恐联盟”,而且支持中亚国家为美军提供机场和军事基地。2001年9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了支持反恐怖行动的五点声明,允诺俄罗斯将与美国积极合作,还特别强调已与中亚盟国协调了立场,“不排除它们提供本国机场的可能性”。⑤俄国政府的态度很明显地影响着中亚国家对美国的态度。2001年9月底,塔吉克斯坦宣布准备在反恐问题上同美国合作,并有可能向美国空军开放杜尚别机场。2001年9月25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表示,同意美国要求使用其领空的要求,开放一条空中走廊,让反击恐怖活动的飞机通行。2001年10月1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表示,将向美军开放领空。当然,美国打击阿富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中亚国家是否提供有力的帮助。这样就在俄罗斯、中亚、美国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三角关系。俄罗斯的主动示好对缓解美俄两国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至于被称为两国的“蜜月时期”。

  然而,在后一阶段,美国对俄罗斯的让步并未给予相应的回报,反而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和长期进驻中亚。俄罗斯当然对美国的这些举动不满,然而,权衡利弊得失,俄罗斯也只能顺势而为,接受美国进驻中亚的现实。2002年2月12日,俄罗斯国防部长塞戈·伊万诺夫称,俄罗斯同意美国军队在 阿富汗反恐战争结束后,在中亚地区作“短暂的”停留。他说,美军在中亚地区的“几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临时驻军,不会引起该地区的“紧张空气”。俄罗斯的考虑主要有以下几点:1·俄罗斯积极帮助美国摧毁塔利班政权和本·拉丹“基地”组织,铲除了车臣非法武装的主要外部联系,为解决车臣问题创造了条件。但是,美国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并未明确支持俄罗斯将车臣问题纳入反恐轨道,因此,俄国政府要想彻底解决车臣问题还需美国的支持。2·中亚各国都希望美国更多地进入,这可以为它们带来更多的能源出口渠道和 大量的资金技术。俄罗斯无法对主权国家的决策进行干预,如若过多地干涉反而会适得其反,破坏与兄弟国家的感情。3·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已经在“9·11事件”之后有所改善,如果能用默许美国军队进驻中亚“分享”一部分对中亚安全事务的主导权,来换得经济上更多的实惠(如减免一部分俄罗斯欠西方的债务,承认俄罗斯是市场经济国家,支持俄罗斯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那么,对俄国政府来讲,中亚问题只能是一个尚无定论的局部性问题了。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罗戈津2002年3月20日在《消息报》网站举行记者招待会时说,根据俄美的现状,俄罗斯除了与美国建立伙伴关系外别无选择,否则将会发生对抗。⑥

  俄罗斯国力的下降,导致其在国际舞台上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小。“俄罗斯失去了在欧洲的地位,并面临着北约东扩,其经济改革失败了,而且莫斯科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急剧下降。残留的超级大国心态,与经济衰退造成的政治军事影响的萎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正是目前俄罗斯政策的主要特征之一。”⑦因此,对美国进驻中亚,俄罗斯更多的是抱以无可奈何的态度,俄罗斯对中亚的战略绝对优势已经丧失。但是,俄罗斯不可能放弃中亚,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寻求更大利益。俄国在中亚仍然保留有驻军。俄国政府已经同塔吉克斯坦解决了在塔吉克斯坦长期驻扎俄军201摩托化步兵师的纠纷。2002年1月,普京邀请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访问俄罗斯,两国领导人达成协议,今后俄罗斯每年从土库曼斯坦购买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并提议建立“天然气生产同盟”。2002年2月26日,“欧亚经济共同体”五国(俄、白、哈、吉、塔)政府总理在莫斯科举行第三次会议,讨论了该组织法律文件的制定,协调了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扩大相互贸易的具体方案。⑧

  (三)中亚各国:平衡外交中求发展

  中亚各国独立后,面对美国等外部势力不断进入和俄罗斯在该地区仍具有相当传统实力的现实,大都采取了“多边、平衡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从目前状况来看,各国仍将继续奉行该外交战略。原因有三(分析仅涉及五国外交政策的共同点):1·“9·11事件”为中亚带来了绝好的发展机会,既可以借机平息本国的恐怖活动,又可以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换取经济实惠。2·可以借美国之力制衡俄罗斯,从经济到政治各个方面进一步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使国家能依照本国人民的意愿独立发展。3·对美俄的平衡外交,也有利于避免本国完全受美国支配。中亚国家的大多数利益还是需要在独联体内部来实现的,同独联体其他各国加强团结与合作对各国维护基本主权和自由是相当重要的。2002年3月1日,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举行了独联体国家首脑非正式会议,俄、土、哈、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建立“天然气同盟”,组成所谓“中亚欧佩克”,这是中亚国家在独联体范围内加强合作的一个重要例证。

  目前,美俄两国在中亚的基本竞争态势已经形成,随着事态的发展,究竟鹿死谁手,尚难预料。但是据目前情况来看,以下几点基本发展方向还是可以肯定的。

  首先,美国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将不断扩大和得到巩固,但不会占绝对优势,最多只会与俄罗斯平分秋色。美国清楚俄罗斯在中亚问题上的一再退让是有底线的,而且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还远未结束,有迹象表明“美国在很多方面正在重蹈苏联可悲的覆辙”⑧,再加上在里海石油开发问题上美国需要俄罗斯的支持,因此美国在中亚的推进不会急于求成,在短时间内不会过于激烈。

  其次,俄罗斯地位下降已成必然,但它不会也不愿失去已有的影响。俄罗斯绝不会袖手旁观,虽对美国将继续采取一定限度内的灵活政策,但不会无限制忍耐下去,毕竟维护本国国家利益还是第一位的。对中亚各国,俄罗斯不仅利用传统优势,而且已经开始调整在中亚的战略,用切实的经济利益把中亚各国联系起来;在独联体范围内加强团结力度,将中亚国家的离心倾向减到最低。

  再次,中亚各国为维护国家利益,必然会加强团结,并利用美俄矛盾,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中亚各国在权衡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得失之际,不会把自己的命运完全拴在美国的反恐战车上,也希望欧盟、俄罗斯及伊斯兰国家等其他势力加大对中亚的投入力度,以期在大国力量的平衡中谋取最大利益。

  最后,中亚地缘政治势力格局变化和重组,使中亚地区的较量越来越具有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在这一地区参与力量角逐的除美俄之外还有多方势力:欧盟东扩以后边界将大大东移,地缘安全将明显受中亚稳定程度的影响,并且欧盟对中亚能源开发合作的兴趣巨大。印度同中亚地区的历史联系紧密,一直将中亚看作是其“延伸的邻国”,中亚态势对印度的安全影响重大。与中亚国家传统关系紧密的巴基斯坦,借助文化上的认同感和“中亚经济合作组织”,在美欧的支持下,有望和中亚国家进一步加强能源合作。土耳其在反恐行动中因积极支持美国而地位得到提高,它又身兼穆斯林国家和北约成员国双重角色,今后土耳其的外交战略将是利用中亚问题确保自身石油利益,同时为加入欧盟挣分。美国进入中亚,打击了在中亚有着重要宗教影响的沙特阿拉伯,虽然沙特是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盟友,但沙美关系将经历考验。伊朗被美国视为其推行中亚战略的重要障碍,是美国所谓“邪恶轴心”的一员,伊朗对阿富汗和中亚国家的外交攻势,将成为美国在中亚的一块心病。中国的西部安全和石油利益也受北约东扩和美国进入中亚的影响,美国对中亚的政策还会削弱“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和安全利益受到挑战。以上各方都不会甘心坐观美国主导事态变化,在中亚地区的新一轮复杂的竞争已经拉开序幕,未来中亚地区走向必然是多种力量互动的结果。

  注释:

  ①④[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第184—185页。

  ②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计划局网站2001年12月14日。

  ③新华社华盛顿2002年1月9日电。

  ⑤俄通社—塔斯社2001年9月24日,转引自陈明山《“9·11”后美与中亚诸国关系状况》,载于《国际信息资料》2002年第2期第11页。

  ⑥2002年3月28日《参考消息》。

  ⑦[俄]米哈伊尔·诺索夫《处在十字路口的俄 美关系》,参见张蕴岭主编《21世纪: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页。

  ⑧олегодноколенко,востоксамкнампришел,итоги,№7(297), 19февраля,2002,стр.20.

  ⑨владимир квачков,“афган:историядвижетсяпоспирали,”независимая,30марта,2002.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国际关系学系。

[责任编辑:王瑾]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