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关系的发展趋势-凯发总代

||||
当前位置 >> 凯发总代 >> 中亚五国
中国与中亚关系的发展趋势
刘一凡 来源:《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012年05月30日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中国和中亚国家同为转型中的国家,面临着发展和稳定两大问题,都在加快制度变革,实现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扩大各方面的合作领域,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双方有合作的基础和意愿,在“和谐世界”外交理念下双方关系深化发展。上海合作组织也为双方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提供了机制和平台。目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中亚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

  关键词:和谐发展;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k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20(2011)05-0096-03

   

一、“和谐世界”外交理念下双方深化发展

  “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下提出的开拓性的外交理念。“和谐世界”的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为消除中国威胁论以及国际安全和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当代世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尚未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还存在,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毒品走私、传染性疾病蔓延、重大自然灾害、资源能源问题突出,全球安全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

  中国与中亚各国、各民族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中国的西部地区和中亚地区是连接欧亚文明的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中国不谋求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或将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国在中亚地区追求的目标是希望中亚地区稳定、发展,并与之保持长期友好的关系,开展多方面合作,从而使中亚地区形成对中国安全与经济发展有利的态势。随着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升华,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方针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央制定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变得愈加清晰、实在。和谐、合作是中国同其他国家交往的理念。

  为确保建国初期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中亚各国都十分重视与中国发展友好互助的双边关系。尤其是与中国有着长达3 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均把与中国建立发展合作关系作为保障各国巩固独立建国成果的重要对外安全战略之一。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曾将中国比喻为吉“通向世界的大洋”。[1]基于这些需要,中亚国家对外安全战略中的中国因素将始终被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中亚国家提升自己国际地位时,也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

二、上合组织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制和平台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6月,目前有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个成员国和印度、蒙古、伊朗、巴基斯坦四个观察员国。上合组织形成是从边界相互信任、裁军谈判和解决传统的军事安全问题开始的,秉承“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和“新安全观”的发展理念,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加强了合作,组织内合作还不断向经济、人文领域延伸。

  (一)各成员国积极参与到安全合作机制

  上合合作组织多边合作的两大支柱:一、安全和反恐;二、区域经济合作。2001年6月,组织成立时各成员国就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为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2002年6月签署的《上海合作组织宪章》明确提出了安全合作的重点是:维护和加强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打击非法贩卖毒品、武器和其他犯罪活动,以及非法移民。

  威胁我国安全的“东突”势力在中国并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活动空间主要设在国外,中亚地区正是“东突”分裂势力的活动阵地之一。它与“基地”组织和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等恐怖组织勾结,把中亚作为分裂中国的前沿阵地和跳板,不止一次地在中国新疆制造恐怖事件。中亚国家在反分裂和反恐怖问题上的战略选择,直接影响着我国在解决包括“东突”在内的“三股势力”问题的动态。毒品走私在中亚有发展和运输的方便通道,武器走私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亚成为了国际上重要的走私之道,走私收入是恐怖主义活动重要的资金来源。

  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处于首要地位,已成功创立了合作维护共同安全模式;从边境裁军、军事互信到打击“三股势力”、跨国贩卖军火、毒品走私等安全合作都取得了成效。虽然中亚国家国普遍面临的贫困、失业、毒品泛滥等问题,是“三股势力”活跃区,不能排除其对中亚国家周期性的袭扰与破坏,甚至造成局部动荡;而围绕着费尔干纳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以及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边界争端问题、跨境民族问题等,都对中亚社会政治经济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但大国关系的相对稳定也直接决定着中亚地区的稳定。美国继续加强对中亚各国的渗透,不断推动中亚各国实行“民主改革”和“自由经济”;在经济上给予大量援助;军事上,则希望长期驻军中亚,这为中亚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中亚国家也增加了对美国的依赖。俄罗斯努力推动其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凭借地缘优势、传统影响和现实力量在中亚与美较量。中国不谋求在该地的霸权地位,与中亚国家保持着睦邻友好关系,在“上海合作组织”范围内加强与中亚各国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与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有许多相同的任务,在两个组织体系内,各成员国可以在转让军事技术装备、培训人员、提供经费、建立安全合作的法律框架等方面开展对话和合作,凸显俄、中的地位,协调成员国的立场,起到遏制北约向中亚扩展的作用。

  (二)经济合作机制建立作用重大

  经济领域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要合作领域,受到各国的重视。随着安全和经济合作机制逐渐建立,经济合作发挥的作用逐渐凸显,为上海合作组织持续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2003年9月,组织成员国总理第二次会晤批准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经贸合作开始启动。总理会晤联合公报指出:深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济合作,有利于各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2]经济合作第一步是加大贸易投资便利,适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优化投资环境,降低商品、资本的流通成本,为该地区贸易自由化创造条件。中亚国家积极与中国建立和扩大多渠道的经济合作,利用市场和商品的互补优势,促进各国内部生产能力的恢复;中亚国家均地处内陆,中国被他们视为实现资源富国战略最理想的对外经贸通道。

  欧亚经济论坛顺利召开,预示着上海合作组织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在2006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首脑峰会上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五周年宣言》、《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决议》、《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成员关于支持经济合作的纲领》等10多个文件,内容涉及信息安全、反恐、教育、经贸和金融合作等领域,上合组织正朝着更加务实、 行动高效的方向发展。近来,成员国在能源领域、交通领域的合作不断增多,迎来了区域合作的高潮。

  中亚和里海地区是中东以外的另一个相对集中的能源储藏地,原油储量接近波斯湾的1/3,天然气储量更加可观。在能源储量和产量上,中亚地区还无法代替中东,但其具有可观的开发前景,可以为全球能源供给提供多元化渠道,提升世界经济的安全系数。上合组织框架内,各国在能源(主要指石油、天然气、电力)领域合作主要是:通过组建国际金融-工业集团、相互参股组建跨国企业等方式联合开发,提高能源产品产量和技术含量,保证本地区需求的同时,扩大能源产品出口。石油天然气是中亚地区重要经济行业,协调好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和扩大修建新的油气管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与中亚国家今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随着东、西方国际经济联系加强,组建跨亚、欧和跨中亚地区交通走廊对没有出海口的中亚国家显得特别重要。中亚则希望通过该走廊扩大本国进出口物资和过境运输。塔吉克斯坦在解决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在铁路过境运输上的摩擦提供了良机。乌国是塔国南北铁路相连贯、哈国是塔国陆路北上与俄罗斯联系的必经之地。同时,塔国希望尽快开通中、塔公路,寻求出海港,最终摆脱交通死胡同境地,为本国,也为中亚地区与中国、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经济往来提供新的公路通道。由中国、东南亚运往俄罗斯西部和欧洲地区的物资运输通过中亚地区既便捷又经济,中亚国家也可从中获利。由中国东部沿海港口至中、哈边境阿拉山口,沿丝绸之路经哈、吉、乌、土中亚四国和伊朗、土耳其,直到波斯湾和地中海港口铁路已开通,该线路的稳定、安全和有效运营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及相关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

  中亚国家通信普遍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由于该领域基础薄弱,各国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引入外资发展本国通信产业。各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积极在通信服务领域开展合作,试图采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各国通信网。诺基亚公司独联体南部国家前总经理马列克·瓦茨拉维克曾说:“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通信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移动通信市场发展节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3]中国信息业发展较为先进,为中亚国家提供了多项凯发总代的技术支持。现拟修建的一条从中国上海至德国法兰克福的跨欧亚国际通信光缆,覆盖了欧亚约50个国家,中亚地区国家将在此受益范围内,项目得以实施后,中亚地区可望进入欧洲和亚洲通信网,最终与全球通信 网连接。

  除此之外,上海合作组织在人文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它促进了各种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文化传播设施不断增多,国家间定期举行文化节、文艺演出等。在教育领域互派留学生,建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传播和使用等,这进一步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根据“和谐世界”建设的总方针,中国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成员国开展外交与合作时,尊重各成员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它们独立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发扬“互信、互利、平等、协 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摒弃冷战思维,抵制强权政治,最终实现国家间的双赢和共赢。

   

  作者简介:刘一凡(1987–),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中亚研究所2010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中亚研究。

  参考文献:

  [1] 潘光,胡健.21世纪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综合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34.

  [2] 上海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室.上海合作组织资料汇编:第二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2003:3.

  [3] 曾伟晶.诺基亚对独联体多国通信市场充满信心[eb/oc].(2009-04-05)[2011-03-23]. http://guide.ppsj.com.cn/art/1554/njybsddltdgtxsccmxx.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liu yi-fa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abstract: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re both in the transitional process and encounters the two big issues of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both are accelerating system reforms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in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both are actively expanding cooperation fields and rais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discourse right’; both has the found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and deepen bilateral relations under the diplomatic concepts of ‘harmonious world’.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s also creating mechanisms and platforms for deeper cooperations between the countries. at present, by joint endeavor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cenbtral asian countries has a benign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ecurity cooperat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责任编辑:孟楠]

"));
"));
网站地图